盛唐华章青铜剑客

第936章 五雷轰顶,太白破防(第2页)

 

看到李白又躺了下去,李伯禽只好伸手去拉拽。

 

“阿耶醒醒,何时把阿娘的坟迁到陇右咱们回头再说,朝廷的敕旨到了,使者此刻正在院子里等着你接诏呢!”

 

“敕旨?”

 

李白顿时睡意全无,昨夜的酒精也完全退去。

 

作为朝廷大员,李白知道“敕旨”的含金量有多大。

作为大唐最高统治者,皇帝发布的命令共分五种,分别是——诏、旨、敕、制、谕五种。

 

这其中,诏是正式文件,一般涉及的是国家大事,宣布重大事务,譬如册立太子、皇后、追谥王爵,这种需要昭告全天下的大事,才会使用“诏书”的形式。

 

诏这种公文里面又分出了一种叫做“制”的文书,主要的作用是向天下子民发布律法、改革、征兵等公文。

 

李瑛去年实行改革的时候,对全国各州县发出的文书就一律使用“制书”的形式,对经济、行政、军事等方面做出正式宣布。

 

这两种文书虽然都需要皇帝拍板,但代表的是国家意志,也就是满朝文武全都支持的事情,只能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再由中书省发出。

 

除了诏与制之外,皇帝发布的正式决定称之为“旨”,这表示是经过皇帝慎重思考之后做出的正式决定,若敢违抗就等于公开与皇帝作对。

 

皇帝日常做出的口头指示,以及临时性的指示称之为“谕”,表示这是皇帝临时做出的决定,严厉性比“旨”稍微轻一点,有时候可以撤销或者更改。

 

不同于诏书、制书只能由中书省起草,圣旨、圣谕也可以由内侍省的宦官起草传达,这也是后世的影视剧中千篇一律都由太监宣读圣旨的原因。

 

诏、制与旨、谕的区别就是,旨、谕无须与大臣商议,皇帝就可以一言九鼎,有时候违抗圣旨的后果可能比违抗诏书还要严重,毕竟这是直接挑战皇帝的权威。

 

在诏、制、旨、谕四种形式之外,还有一种专门用于官员的文书,称之为“敕旨”。

 

内容是对官员的任免调整以及训诫警告,不管是升官还是贬职,下达的公文一律使用“敕”字,或者称为“敕旨”,或者称为“敕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