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8章 双向救赎(5)(第2页)

 他想要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父母要求他为了保障哥哥将来的生活,必须选择好就业、工资高有前途的专业。 

 他想要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承诺不会找父母要一分钱,可父母觉得他离家太远了,以后万一留在了国外,哥哥怎么办?所以父母边哭边逼他放弃:“妈没办法啊!” 

 尽管他学业优秀,尽管他已经很孝顺了,做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好儿子,但父母仍不断施压, 

 他要承担哥哥的生活费、医疗费,甚至要终生照顾哥哥,还要为哥哥娶妻生子,然后继续照顾哥哥的孩子、孙子…… 

 他曾尝试反抗,想要将哥哥送进福利院,却被父母以“不孝”“自私”“白养你了”进行道德绑架,怒斥他“冷血”,使他陷入深深的内疚和绝望。 

 他的女友也因家庭压力与他分手,他无法建立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整个人生被彻底剥夺。 

 他的愿望、梦想、需求被一次又一次的掐断,剥夺。 

 所以,不是他想钻牛角,不是他不想挣脱,而是他无力挣脱这层枷锁。 

 顾宏的死因,是一个永远无解的伦理困境。 

 回溯这个悲剧的成因,会发现它如同无数面镜子组成的迷宫,每个角度都折射出不同的责任主体,却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恶人。 

 原生家庭的伦理困境构成了第一重枷锁。 

 顾父顾母在长子确诊智力障碍后,本能地选择了传统华国底层家庭最常见的解决方案——生育第二个孩子作为“保险”。 

 这个决定里既有生物繁衍的本能,也包含着农耕文明延续千年的生存智慧。 

 它是一套完整的文化逻辑:血缘是最可靠的保障,家庭责任高于个人发展。 

 这个决定里也混杂着恐惧、爱与自私,就像所有重大人生选择一样难以用简单道德评判 

 顾母缝在顾宏书包里的护身符,与那句‘你活着就是为了负责哥哥的一生&34;,本质上源于同一种扭曲的母爱。 

 他们将家庭视为唯一的安全网,将子女视为生命延续而非独立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