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花钱月下伤心奴家

第730章 潞城炼钢厂建设(第3页)

与此同时,另一组工人在陈振华的安排下,开始搭建简易的原料处理场地。他们清理出一片空旷的土地,用石头和木材搭建起原料堆放架,将从各地收集来的废旧金属、铁矿石等原料分类摆放。

为了便于运输和加工,他们还铺设了一些简易的轨道,用人力推车将原料运往熔炉附近。

在动力供应方面,陈振华决定采用一种因地制宜的方法。他发现潞城周边有一条水流较为湍急的小河,于是组织工人在河边建造了一座小型的水车。

水车通过水流的冲击力带动一系列的传动装置,为熔炉的鼓风设备和一些简单的加工工具提供动力。

工人们齐心协力,砍伐树木制作水车的叶片,用绳索和齿轮搭建起传动系统。当水车缓缓转动起来的那一刻,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提高钢铁的产量和质量,陈振华还引入了一些简单但有效的冶炼技术。他亲自指导工人调整原料的配比,精确计算铁矿石、焦炭和助熔剂的用量。

在冶炼过程中,他时刻关注着炉内的温度和反应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鼓风的力度和时间。

当第一炉铁水成功冶炼出来时,那炽热的铁水如同希望的火焰,照亮了每一个人的脸庞。

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原料的供应时常出现短缺,陈振华便发动群众,鼓励大家收集家中的废旧金属,同时派人到周边地区采购铁矿石。

再如,技术工人的数量不足,他就组织了临时的培训班,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导年轻的工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陈振华的精心策划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潞城钢铁厂逐渐初具规模。

虽然它看起来依旧简陋,但却承载着大家对抗战胜利的期望。这座简易的钢铁厂,为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制造提供了重要的钢铁支持,成为了晋南根据地抗战事业中的一股坚实力量。

为了优化通风系统,他们日夜守在炉旁,观察烟雾的排放情况,不断调整通风口的大小和位置。

当无烟型炼钢炉成功运行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这座经过改造的炼钢炉,大大减少了烟气的产生,尤其是在白天,几乎难以察觉,到了晚上,就更不可能被轻易发现了。

这一改进对于陈振华以及长治钢铁厂而言,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绝佳解决方案。

它不仅保障了钢铁生产的持续进行,为抗战前线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降低了被敌人发现的风险,为根据地的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然而,陈振华深知,仅有一座改造后的炼钢炉远远不够。根据地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同建造一座宏伟的大厦,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而专业人才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

于是,陈振华决定亲自出马,借助北方局乃至圣地的广泛影响力,展开一场大规模的人才招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