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根据地建设发展规划大纲(第3页)
在农业生产上,陈振华深知粮食是战争的命脉。他倡导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组织农业技术人员编写通俗易懂的种植手册,发放给农民。
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并规划建设灌溉设施,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灌溉。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还计划引进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组织农民进行种植试验,逐步推广适合本地生长的高产作物。
同时,他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剩余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
对于小商品经济,陈振华认为这是活跃根据地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他鼓励民众发展手工业,成立各类手工业合作社。
从纺织、制鞋到木工、铁匠,他为每个行业制定了发展规划。他协调资源,为手工业者提供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并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
同时,他规划建设了专门的集市和贸易场所,促进小商品的流通和交易。通过这些措施,既满足了根据地内部人民的生活需求,又可以将多余的商品用于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教育方面,陈振华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抗战胜利和根据地未来建设的关键。他规划在根据地内建立从小学到中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培养师资力量,提高根据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他提出设立教育基金,用于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购置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为了吸引更多的教师投身根据地教育事业,他制定了优惠政策,提高教师的待遇。
同时,他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与抗战相关的军事知识、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农业、工业生产技能培训,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为抗战和根据地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份大纲一经完成,便迅速如同春风般传递到八路军总部的各位指挥官、北方局同志以及圣地延安教员和大管家的手中。众人对这份发展大纲极为重视,纷纷仔细研读。
大管家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感慨万千。他看到,曾经那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在军事指挥、经济发展以及根据地建设等各方面都有着卓有成效见解的重要人物。
这份发展大纲,不仅展现了陈振华对晋南根据地发展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他对整个抗战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