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出发前空间清空(第3页)
每一次将武器装备收入空间,他都小心翼翼,生怕发出任何声响引起其他日军的注意。这个过程充满了危险,但陈振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化险为夷。
他深知,这些武器装备对于八路军来说,是多么珍贵的资源,能够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抗击日寇增添强大的力量。
此前,他充分发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空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对根据地意义深远的举措。
他将空间里多达上百辆的卡车,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根据地的交通运输当中。这些卡车如同一条条流动的血脉,穿梭在根据地的各个角落,极大地改善了物资运输的条件。
在此之前,根据地的物资运输主要依赖人力和畜力,效率低下且运输量有限。而如今,这些卡车的加入,使得大量的物资能够快速、高效地在根据地内流转,无论是前线急需的弹药,还是后方百姓生活所需的日用品,都能及时送达。
同时,大量的煤炭资源也被陈振华从空间中取出,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工业生产之中。煤炭,作为工业的“粮食”,为根据地的各类工业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源支持。
潞城钢铁厂的熔炉因煤炭的供应而熊熊燃烧,锻造出的钢铁成为制造武器装备的坚实基础材料。
不仅如此,制造枪弹所必需的原材料资源,以及多条先进的生产线设备,甚至包括精密的炼钢设备,都在陈振华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安置在晋东南根据地。
这些投入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晋东南根据地的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着进展。工厂的机器开始轰鸣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类物资。
兵工厂内,工人和技术人员们在先进设备的帮助下,制造和维修着武器装备,为八路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这一系列大规模的投入,也使得陈振华的空间腾出了大量的空余位置,这样为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条件。
陈振华之所以如此积极且坚决地参与徐州会战,其背后蕴含着诸多深思熟虑的考量。
他深知,抗战的局势犹如一场漫长而残酷的马拉松,双方物资的消耗如同沙漏中的细沙,源源不断且速度惊人。
尤其是粮食和武器装备,它们是支撑抗战的两大重要支柱,缺一不可。此前,陈振华空间里储备的粮食,在长期的供应过程中已全部消耗殆尽。
尽管晋南根据地积极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军民们齐心协力,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