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西行列车(第2页)

她倚着车窗,目光投向窗外浓稠如墨的夜色。远处,拖拉机车灯如暗夜中飘忽的萤火虫,忽明忽暗地闪烁,在无尽的黑暗里勾勒出微弱的轨迹;更远处,村落的灯火星星点点,明明灭灭,恰似古人遗落人间的孔明灯,带着神秘与浪漫。周遭的一切静谧又深邃,唯有列车载着满车厢的思绪,在夜色中飞驰向前。

忽然,一道闪电如银蛇般划破天际,刹那间照亮了窗外连绵起伏的塬地。黄土沟壑在强光中显露无遗,苍凉又壮阔。那转瞬即逝的光影里,时空仿佛发生了重叠——九月的眼前,恍惚出现千年前的景象:一队骆驼驮着丝绸、瓷器,商人们裹着头巾,在悠扬的驼铃声中沿着丝绸之路缓缓前行。他们穿越荒漠,跨越山丘,将东方的文明带向远方。而此刻,现代的列车轰鸣与古老的驼铃,在闪电的光芒中交织,在时空的长河里重叠。

随着闪电熄灭,世界重归黑暗,但那震撼的画面却久久留在九月心中。音乐、车轮声、夜色与历史的幻影交织在一起,让她不再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是触摸到了岁月的脉络,感受到这片土地承载的厚重与沧桑。

黎明前的黑暗浓稠如墨,列车缓缓停靠在卫南站。九月凑近车窗,目光穿透蒙着薄雾的玻璃,站台上跳动的橘色身影瞬间刺破沉寂——那是值班员裹着厚重的棉衣,反光背心在探照灯下泛着银白的光,像寒夜里永不熄灭的星。

他提着信号灯的手被冻得通红,指尖关节微微发紫,每走一步,结霜的水泥地就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响,在空旷的站台上格外清晰。不远处的货场里,起重机正在吊装集装箱,钢铁巨臂缓缓抬起,金属链条发出吱呀的呻吟,与远处工厂传来的机器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一首低沉的夜曲。

值班员偶尔抬头望向货场,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凝结成细小的冰晶,又被呼啸的北风吹散,仿佛从未存在过。他在站台上来回踱步,不时举起信号灯检查轨道,灯光穿透寒雾,在黑暗中划出一道温暖的光晕。

九月看着这一幕,突然意识到,正是无数个这样的身影,在黎明前最寒冷的时刻坚守岗位,用自己的温度融化冰霜,才让每一趟列车安全抵达。当晨曦终将刺破黑暗,这些寒夜里的守护者,又会悄然隐入人群,等待下一个需要他们的夜晚。

晨光撕开薄雾的刹那,列车缓缓驶入陈仓站。这座古称西虢的城市,在破晓时分舒展着沉睡的筋骨,烟火气裹挟着历史的余温,漫过站台的每一寸土地。

喧闹声突然在站台上炸开。推着铁皮小车的商贩们亮起了嗓子,带着秦腔韵味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岐山擀面皮!油泼辣子夹馍!"

九月循声望去,一位穿碎花棉袄的妇人正手脚麻利地将薄如蝉翼的擀面皮抖进透明塑料袋,腕间的银镯随着动作叮当作响。红亮的辣椒油浇在面皮上,发出刺啦的声响,醋香与辣子香混合着蒸腾的热气扑面而来,引得候车的乘客纷纷驻足。

她下意识摸出手机,在备忘录里快速敲打:“下次要去岐山吃正宗臊子面,配油酥锅盔,再喝一碗酸汤。”指尖在屏幕上滑动,仿佛已经尝到了那碗酸辣鲜香的面食。

列车慢慢进入甘州境内。窗外的地貌开始发生奇妙变化,黄土高原的沟壑逐渐被荒凉的戈壁取代。九月翻开《中国国家地理》,书上说这里属于祁连山东端余脉。阳光穿过云层,在起伏的山丘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宛如梵高笔下流动的笔触。

放羊的老汉裹着褪色的军大衣,在寒风中扬起鞭子,鞭梢划破空气的脆响隐约传进车厢。他身旁的土坯房墙体被风沙侵蚀出蜂窝状的孔洞,门前枯树下拴着的几只羊正低头啃食冻硬的枯草,呼出的白气在阳光下形成小小的雾团。

列车停靠在龙城站。站台上飘来浓郁的油泼辣子香气,九月探头张望,发现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在售卖自家腌制的泡菜。深褐色的陶罐上贴着歪歪扭扭的字条:"酸辣豇豆,5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