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激荡四十年大侠是你吗

第865章 畅通无阻

 港岛的房地产走势,在七十年代末那几年,迎来了连续暴涨,中环的金门大厦,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三次易手,而且价格一次比一次高。

 炒楼花就是在那个时期兴起的。

 但从一九八一开始,空置单位大增,商业地块价格直线下跌,港岛南湾道高阶住宅用地,1980年9月每方尺1502元,到1982年5月跌至540元,由此可见其中的跌幅有多惨。

 徐建军中环的那栋大厦,以及尖东的优质地块,就是在那时抄底的,都是比高峰期降了一倍都不止。

 说实话,中英谈判没有确定的前两年,港岛这边谣言四起,说什么的都有,不光那些英国佬惶惶不可终日,就连很多本土人士,都害怕被清算。

 毕竟有些争斗,实在是太吓人。

 可这种恐慌情绪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削弱的。

 毕竟还是十几年,该过的日子还要照常过。

 能透过移民转嫁风险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还是不舍得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和舒适区。

 没点本事跑到老外的地盘,也许以前的体面生活就没了,这样的例子不胜列举,只是很多人就算日子过的不咋地,也不愿意承认罢了。

 港岛房地产行业在往后的十几年,基本上都是在不断攀升,港岛四大家族,几乎每家都涉足房产行业,他们在这个时期内的财富积累速度,绝对能惊掉人下巴。

 别看徐建军本身不缺钱,又有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控优势,但想要异军突起,跟这些人在餐桌上抢蛋糕,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一步一个脚印,徐建军没那个耐心,也会错失很多机会。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掌控一家人才框架齐全,在本土又有各种开发经验的完善企业。

 自己瞌睡就有人上赶着送枕头,这样的场景只存在于梦里。

 徐建军是个务实派,所以调查了解过后,就果断放弃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退而求其次,跟有实力的人合作,就是最简单快捷参与进来的方法。

 按说这个时候的李超人,绝对是如日中天,最值得拉拢的物件。

 可这个卖塑胶花的家伙,屁股老是坐歪,而且跟港英政府暗通款曲,徐建军几乎是想都没想就放弃了跟这位有什么瓜葛。

 正在徐建军纠结该选哪家当作突破口的时候,靠着尖东那块地,倒是先把新鸿基给勾的主动联络上他。

 在那个写字楼大面积空铺的时间段,对方就敢押注建高标准的商业大楼,可见对方也是有眼光长远的决策者。

 新鸿基的原计划,是溢价把地块从徐建军手里接过去,然后自己再找人联合开发。

 但跟徐建军这个大忽悠接触之后,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初衷。

 毕竟给的太多了,就算是财大气粗的郭家,也很难拒绝徐建军的提议。

 专案独立运营,徐建军这边以地块和一部分资金做筹码,剩下的蛋糕他们新鸿基自己决定怎么切。

 而且专案施工,以及后续运营,都可以给他们足够的主导权。

 如果不是从老冯家那里对徐建军身份进行过了解确认,郭老头子甚至都怀疑是不是遇到了骗子。

 新鸿基这个时候还没有把地标性建筑当萝卜种,租售并举的战略方向进展的也不甚理想,毕竟在资金为王的地产领域,这种发展方向,会占用集团很大一部分流动资金,弄不好就玩崩了。

 这几年都是他们的探索准备阶段,如果能卖出去快速回笼资金,他们还是以卖为主,以租为辅。

 所以当听说徐建军自己分到的楼层单位,一点都没有出售的意向,跟他还算熟悉的郭并联第一时间就找上门。

 “兄弟,你要是怕卖不出去,我们其实是可以帮忙的,已经有几家意向客户,只要价格谈得拢,不说一下子给你消化完,最起码能出手一半,你前期投入的资金应该也差不多回本了。”

 “我暂时没有资金方面的压力,所以不急。”

 郭并联看着徐建军云淡风轻的样子,很想把这个装逼犯揍一顿,听听你说的是什么话,我们那么大的地产公司,都不敢放这种豪言壮语。

 “那你总该有个规划方向吧,如果有用得着的地方,只管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