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激荡四十年大侠是你吗

第976章 少不更事(第2页)

 “感触多了,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懂,遇到问题只能见招拆招,然后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哪像人家,整个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你当初派那几个小日子代表跑来给这帮土老帽上课,有些人还想不开,何必浪费那么多招待费,请一帮外来和尚念经,结果证明那么做是对的,那些抗拒接受新事物的,不是被淘汰,就是原地踏步。”

 其实要说受益最多,变化最大,自然是非柱子本人莫属。

 曾经的那个莽撞青年,为了生计,厚着脸皮,挤着笑容,用自己不熟悉的温柔语气向学生们推销复习资料,生怕吓到别人。

 现在回想起那时候青涩懵懂的样子,就连柱子这种大线条的人,都忍不住感慨万千。

 “军哥,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不过我保证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只要有这种心态就够了,再好的管理方法,也做不到一招鲜吃遍天,生搬硬套没出路,学以致用,并且能结合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模式,才算是入门。”

 深市特区成立于一九八零年,到九二南巡,十多年的时间,就是特区发展战略、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等定型的阶段。

 这个阶段深市创造了很多标杆,深市速度震惊全国,各项政策更是开历史先河,从早期的外资引进,到私营经济的崛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不少敢打敢拼的草莽人物迅速崛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两万多基建工程兵的安置,要知道前期深市核心区域,满打满算也就几万人,这些作风优良,能吃苦还有技术的转业人员,撑起了深市早期建设的脊梁。

 当然,随着这边机遇增多,全国各地涌向深市的人员越来越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也滋生了不少隐忧。

 徐建军在这边提前布局,少了别人迷茫摸索的阶段,没经历过多少挫折,相应的人员其实也没经受过多考验。

 如果想以后少点麻烦,那就需要提前剥除一些急功近利的苗头,柱子的大舅哥孙志刚,无疑就是个不安定分子。

 徐建军念及情谊,也试图把对方拉出泥潭,可这样的事他没耐心反复做,也没那个必要。

 “你大舅哥最近怎么样?”

 “最近没怎么见他,不过听我媳妇儿说,他在那边挺自在的,没人管束,也不用按时上下班,符合他的预期。” 这个话题点到为止,徐建军没有继续深入问,柱子也心领神会,明白以后该注意什么。

 交代完正事儿,徐建军离开之前,免不了跟二姐告个别。

 以往这种时候,姐夫杨守东基本不会主动往跟前凑,今天他却像是专门等着徐建军一样。

 “军子,听说你准备在京城成立一个计算机研发中心,这事靠谱不?”

 “怎么,你在这边待烦了,想回去了?”

 “没有的事儿,你可别胡乱猜测,深市这个地方,我是越待越喜欢,只不过家里老人毕竟年纪大了,而且他们都跟着在这边,我家老二也会有意见,是他们比较倾向回去,我跟你姐的意见一样。”

 “他们如果问起来,你可不要说漏嘴了,提前跟你打个招呼,省的穿帮了。”

 计算机研发中心,光听名字杨守东就知道自己玩不转,他能在生产这块发光发热,已经心满意足了,可不敢好高骛远,去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瞎胡搞。

 可老人的殷切期望,他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只能让小舅子去当这个恶人了。

 “其实这个研发中心,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需求,毕竟目前计算机的销售,那里占的比例最多,如果一直游离于中心地带,有些政策就会把咱们拒之门外。”

 “之所以成立这个研发中心,主要目的是跟那边高校进行战略合作,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能拿到政策的扶持。”

 “要说真正能接触到科技前沿的,目前在计算机领域,老美那边才是首选,可把那边团队搬到京城,又不太现实,所以只能折中了,你是想让我忽悠老爷子,其实完全没必要,因为直接说实际情况,他老人家应该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