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得道多助
陈群看着皇帝曹睿。这张轮廓和曹丕相似的脸,此时却显得如此陌生。
好像不认识这个曹氏子孙一般。
两汉四百年来,都宣称的是国家以‘孝’治天下。
除了前汉开国皇帝刘邦和后汉开国皇帝刘秀,其他皇帝的谥号里,必然要带一个‘孝’字。
比如汉文帝、汉武帝,全称应该是汉孝文帝、汉孝武帝。
曹家祖孙三代,先说曹睿的祖父曹操。
曹操虽然为人奸雄本色,但在孝道上还是不缺的。曹操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若曹操有半点不孝的名声,在极重名气的汉末是不可能被举为孝廉的。
曹操一贯儿女情长,甚至对曹操有恩的前太尉桥玄,曹操就多次亲自至其坟前祭拜。
再说曹睿的父亲曹丕。从曹丕少年时期到登基称帝,陈群与曹丕为友二十余年。
陈群印象中的曹丕,更像是一个大龄文艺青年,为人感性又时常流露真情,该遵守的礼节曹丕一个也不缺。
怎么到了曹睿这里,连父亲的葬礼都不去了?
陈群感觉对面的曹睿陌生极了。想起多日之前在尚书台,刘晔说曹睿像汉文帝。
汉文帝当然是孝顺的,甚至被列入至二十四孝里的‘亲尝汤药’。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因为重病在床,汉文帝晚上睡觉的时候都睡在母亲的床边。
可汉文帝孝顺的对象,只是母亲,却从来不是父亲!
曹丕、甄氏、郭氏……
陈群的脑中一片乱麻。
其实士人虽然把持朝政人事,但在汉末三国的乱世里面,提及道德水平却总是最高的。
士人名士,本就以名望为存身之本。若行差踏错毁了自己的清名,不仅会被士人群体唾弃排挤,而且连官都做不了了。
这就要求士人群体,和宦官、豪强相比,具有最高的道德水准。
一种强烈的幻灭感笼罩了陈群。父亲出殡如此大事,身为儿子的曹睿竟然不去。自己尽心辅佐了半生的曹丕,结果曹丕的儿子竟不如汉灵帝吗?
陈群有一点体会到荀彧死前的感觉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气泡被戳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