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仗剑至天涯

第1136章 国情(2)(第3页)

 毕竟现在的大明官场,已经开始推行起养廉银制度了,尽管这不能绝对杜绝贪腐,但却能使得不愿意贪的人,能够守住底线,而且这个规模如果能增多,那对大明上下是有莫大好处的。

 至于说养廉银制度推行起来了,还是不守底线的去贪,那都察、检察、廉政三院可不是什么摆设。

 自养廉银制度颁布以来,都察、检察、廉政三院前后逮捕的官吏不在少数,而这些贪官污吏的下场就一个,砍脑袋。

 别说是什么理由,只要是贪了,超过一定界限,那就必须砍脑袋,不这样做,根本无法震慑住官场上下。

 但现在啊,毕自严不这样想了,毕自严觉得这样很好,恰恰是有了这批规模不小的人,前去各地负责对应新政,才能使得各项新政能如此快的推行起来,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不然即便是有战时机制压着,可底下的人手不够,毕自严也不觉得这些新政能够做好。

 但是毕自严的担心仍在。

 随着新政推行的范围增加,那与之对应的新政官吏也会增多,可等到新政都推行起来,并且有效运转起来,如此庞大的官吏役该如何安置?

 倘若此事解决不好,朝廷每年所发官俸开支,那都足以影响到中枢财政啊,这可不是毕自严想要看到的。

 但是毕自严哪里知道,真等到新政推行到一定阶段,大明不需要这样庞大的群体,来督促着新政推行下去,那么在他们之中,将会有一批官吏役群体,奔赴漠南、朝鲜、东番、南洋、中南等地赴任。

 提升一级,诱惑不够大。

 行。 那就提升两级,提升三级!!

 朱由校无比坚信一点,当这样的政策明确下来,并且强调在外任职多少年,就能调回到别地任职,那么就会有无数人去疯抢着对外的。

 对于役来说,能得到吏的身份,甚至能成为最底层的官,如此身份转变,他们会不愿意试试嘛?

 役尚且如此,吏呢?官呢?

 那都不用多想。

 而且这样的机会,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这仅限于大明针对海陆快速扩张下,这才有的特殊福利,真要扩张步伐延缓了,那以后就没有了。

 当然,朱由校同样知道,一旦放开这个口子,势必会叫在外的一些秩序出现混乱,但是这都不要紧,先把占着的地方实际控制起来,真当民怨达到一定程度,朝廷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一次大清洗,这规模或许比如今的东南还要厉害。

 但是这样做的好处,一个是能查抄大量财富,一个是收复各地的心,这对上述提到的地域,加快融入到大明本土体系下,是有着莫大好处的。

 发展的太过迅猛,势必会伴生有贪污腐败,这是避免不了的事。

 针对这一现状,就看有没有对应策略,还有决心,去把滋生出的问题解决好了。

 事实上朱由校是有这份决心的。

 不然他也不会叫朱由检监管监察这一块,他这位皇弟啊,可是出了名的勤勉,叫他做全局的事,或许干不好,但要是集中在某一领域,那不用多想,其充沛的精力,是足以把这些做好的。

 即便在后续反贪中,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骚乱,甚至叛乱,对此朱由校也丝毫不惧,那个时候啊,大明海陆两军的整体战力,势必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一旦军队介入的话,那就不是简单的反腐了,而是彻彻底底的血洗了。

 毕竟地方要是没有抱团勾结到一起,断然是不敢如此对抗中枢权威的,而有了这样的事儿,对于中枢而言,必须要重拳出击才行,不然的话,地方如何能信服中枢?这一状况要出现问题,那中枢如何统御幅员辽阔的疆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