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章 震动
京城,国子监。
作为大明的最高学府,朱由校对国子监极其重视,历经先前的两次常制科考,一次恩科科考,朱由校对国子监拨了一批专项银,以修缮、增扩国子监规模,并且在天启五年的殿试结束后,对天下明发诏书,凡是参加过乡试、会试的学子,可通过国子监所召考试,登榜后进国子监进修,这道诏书颁布后引起轩然大波。
而更狠的还在后面。
针对国子监的各项规矩,朱由校亲自操刀进行调整完善,与此同时还废除了捐监等一系列旧规旧例,总而言之就一句话,国子监是聚集天下英才之地,不是叫某些群体用来镀金的跳板。
在朱由校的眼里,想要针对科考进行改制,继而完善大明的抡才取士制度,丰富大明的教育体系,就必须从根子上去解决才行。
北雍、南雍这两处学府重地,必须要有开明的思潮氛围才行,也恰是朱由校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那些思想保守且顽固的老学究,在历经两载的逐步清理下,被清出了北雍、南雍之地,能够留下的以及增补进来的,都是具有一定想法与理念的群体。
也是在此等态势下,北雍、南雍招录的一众学子啊,在较长时间的摸索前行下,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远比同龄或年长或年少的学子要强太多了。
北雍、南雍的学子们是接受内帑资助的存在,当然,与之相对的,就是北雍、南雍激烈的竞争氛围,每半年一次的考试,谁要是排名太过靠后的话,那是会从北雍、南雍劝退归籍的。
不过他们同样能参加对应的科考,但是这带来的影响却是极大的。
对于朱由校而言,天启七年的那场会试,还有后续召开的殿试,是具有不一样的特殊含义的。
因为他希望在北雍、南雍长期进修的学子们,能够在这两场关键考试下登榜,这样大明的人才储备就能更浑厚了。
讲一句题外话,京城国子监的学子规模要比南京国子监多上不少,因为北雍,不止有大批北方学子想跻身进去,还有东南、西南等地学子想跻身进去,毕竟是在天子脚下,这得天独厚的位置,是太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去处。
“大捷!!漠南大捷啊!!”
“建虏奴酋黄台吉重伤被俘!!”
“建虏八旗遭到我朝天军重创!!”
原本平静的国子监,突然变得吵闹起来,几名学子挥动着手中的东西,情绪激动的宣传着,这叫越来越多的学子驻足。
而当获悉漠南大捷的消息,这让更多的学子激动起来。
与蒙鞑、建虏的漠南会战,是在天启五年开始的,而打到现在,终于有了最终结果,这前后不知牵绊了多少人。
蒙鞑。
建虏。
对于大明而言,这是一直想解决的困扰,尽管在此之前吧,大明也打过不少胜仗,可有些伤痛,不是说平息就能平息的。
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刻在太多人的内心深处。
这是对建虏的厌恶!!
受到朱由校的影响,大明的主流思潮,厌恶的是建虏,这是背叛大明的群体,而与之相对的女真一族,只要对大明没有反抗与恨意,那大明是不会欺辱与排斥的。
同样的道理,蒙鞑也是如此,大明打击的草原的反抗势力,而非是心向大明的蒙古,这是朱由校增扩大明本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鞑、虏、胡、蛮、夷……这类带有贬义的词汇,是针对于不服大明,袭扰大明,反叛大明,伤害大明的存在。
而对于大明边疆及治下的少数民族,那是属于这片土地的一部分,只要愿意认可大明,那大明是愿意接纳的。
朱由校要从最高层面,去明确一个以汉为主,多民族并立的大明国度,以此使大明对陆对海扩张下,有很多族群皆能参与进来,以此完善大明本土及海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