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天启之战(7)(第2页)
对于毕自严而言,他是不希望大明进入这种怪圈的,真要遇到问题就找战争填补,那早晚是会出大问题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不断增加的武勋群体,这要是在今后不妥善解决的话,那大明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相较于毕自严所想的这些,彼时在西苑玉熙宫,军务院诸臣齐聚到御前来了。
“陛下,延绥出现多股造反势潮。”
军务院枢辅熊廷弼,眉头紧锁的作揖拜道:“这是自福建瑞金,陕西凤翔,河南南阳等地后,又出现的一股波及较大的造反。”
该来的终究会来啊。
朱由校心里轻叹一声,尽管在此之前,他将一批群体集中起来,纳归进大明军队中,以叫他们来增强大明军队的底蕴,可是造反这股浪潮却无法避免,毕竟再完美的改
革,也无法兜底天灾人祸下,造成的一股股怨念啊。
从天启七年开始,大明治下出现的灾情增多,尽管原属少府的赈灾,应急两清吏司,已被朱由校下旨合并,组成应急总署,隶属于内阁治下,以全面负责救灾,灾后建设等事宜,但是吧,在灾情频生之下,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
说到底,大明的通讯手段还是太落后了,这一前一后耽搁的时间,是会叫一些事情出现的。
“陛下,国朝必须对此事重视起来。”
孙承宗紧随其后道:“国朝必须要避免东南奴变这等事再发生,不然这对国朝的影响与损失实在太大了。”
“臣附议!”
“臣附议!”
袁可立、朱燮元他们纷纷上前附议道。
将孙承宗、袁可立、朱燮元等人调离内阁,调往军务院任职,一方面是为了官制谋改,以推动他想促成的新官制,继而增强内阁的权力与地位,但另一方面,朱由校也希望他们去了军务院,能够与熊廷弼一起,将军改持续推进下去。
当然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叫军务院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大明内外处在一个相对安稳的境遇下。
改革与发展,是需要一个安稳环境的。
没有这个做基础,那改革与发展就是空谈。
卢象升将领着大军征伐东倭,这件事军务院的高层是知道的,也正因为这样,面对国内的一些造反势潮,熊廷弼他们的反应才会如此之大。
大明一定要避免两线作战,甚至是多线作战了,这对大明的威胁实在太大了,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实在太高了。
如果说在一些地方,大明失去绝对掌控的话,那是会影响到中枢布局与谋划的。
“给五军都督府传旨吧。”
朱由校收敛心神,看向御前诸臣道:“在所辖诸省抽调一支军队,保持一级戒备,只要是地方出现造反,务必在第一时间出动镇压。”
“另给各省总督传朕旨意,凡事所辖各地治下出现造反,给朕严查造反缘由,但凡牵扯到以权谋私等导致造反出现的,全都给朕抓起来严查严审!!”
“臣等遵旨!!”
熊廷弼他们当即作揖拜道。
只要是出现造反的地方,绝大多数肯定是被逼的没有活路了,不然对于底层群体来讲,他们是不会干这株连九族的事的。
其实大明治下的百姓,是要求很少的,但凡是有一点活路,他们就不会做造反这种事,毕竟能活下去,为什么要去做呢?
可话又说回来。
现阶段的大明,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改革,改的是过去两百余载下,不断积攒的积弊与毒瘤,哪怕采取高压方式,不断给中枢及地方官吏压力,但也无法避免一些不好风气的死灰复燃。
毕竟官场是复杂的。
但凡是有一点点口风松动,那就会叫一些人生出不该有的想法。
而在此大背景下,大明治下的灾情出现高发趋势,且朱由校知道,这种情况会向后持续很长一段时期。
地震,旱灾,水灾,风灾,蝗灾……这些会轮番的出现,特别是旱灾,在今后甚至会出现连年性的,这直接导致粮食出现大幅减产,可与之相对的,是大明脱离农业生产的群体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