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密折(第2页)

 但是到了雍正朝军机处一创设,经过张廷玉的改革奏折,就成为一种正式文书规定凡是臣子奏报一般事物。由通政史司直接递给皇上,皇上的回复由内阁拟旨,奏报重要事物用折由奏事处直接递交皇上。这么一来,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皇上可以直接控制国内的一切事物,既加快速度,又加强保密。 

 奏折还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密折,意思很简单,就是私下写给皇上看的折子。具体来说呢,就是官员把要上报给皇帝的内容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再用特定的皮匣封好,配上两把钥匙,一把由上奏的官员保管,另一把则由皇帝保管。官员会派亲信家人把密折送到京城,不麻烦驿站,直接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亲自批示。这样一来,就只有皇帝和上奏的官员知道里面的内容啦。当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这个权力,而是由皇帝事先指定的,所以只有皇帝的亲信才有这项权力。天知地知皇上知我知,其他人可都不知道哦!雍正对密折制度可积极啦,甚至在前朝的基础上扩大了有资格上奏的人的范围。他说啊,京官要到翰林、科道郎中以上,外官要到知府、道员、学政以上,武官要到副将以上,旗人要到参领以上,都可以各自举荐一人,然后密封上奏。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到康熙晚年,一再让大臣们上密折,响应却不太热烈。康熙时只有 100 多人有密奏资格,而到了他儿子雍正朝短短 13 年,就有 1100 人有资格给皇上上奏啦! 

 说实话,这比明朝特务机关强得多。明朝那厂公乱政有多严重,到了清朝皇帝那儿非常清楚,任用特务就是给自已找麻烦,还不如跟大臣们直接交流。通过奏折制度,既可以监督地方情况,又可以分散权力,防止结党强化皇权。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皇上的朱批御笔鼓励训导开导大臣,一举多得啊。雍正凭此掌握了大量朝堂不为人知的信息,避开了大臣们的盯视以及言官的监督,这在打击八爷党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1726年胤禩被革去总理王大臣、廉亲王爵位,议其罪状四十款,永久圈禁。1727年,大臣及各地督抚通过密折弹劾川陕总督年羹尧,最终雍正议定92条罪状罢其官,勒令自尽。除了清除宗室及地方势力,雍正还依靠密折制度进一步控制官员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