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外行领导瞎指挥(第3页)
乾隆皇帝那高兴劲儿还没过仨月呢,缅甸那边就又来搞
事了。这次他们派了数千人,浩浩荡荡地入侵车里,直接把车里土司的衙署,也就是那个橄榄坝给占了。占了还不算,还特意给清廷发了个“通知”,说这里现在是他们缅甸的地盘了。乾隆皇帝一看,整个人都懵了,心想:“这啥情况啊?你们缅甸是不是觉得我上次没跟你们计较,这次又来找茬儿?”于是呢,乾隆皇帝又想起了咱们的刘藻同志,心想:“上次你虽然打了场‘胜仗’,但这次我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去把车里给我夺回来!”刘藻呢,也是二话不说,带着7000大军就出发了,那架势,就跟要去打大仗似的。结果呢,刘藻一到那儿,就被缅甸兵团团包围了,那场面,就跟包饺子似的,刘藻同志就成了那个“馅儿”。幸好啊,援军及时赶到,两路夹击,这才把刘藻给“救”了出来,顺便也收复了车里土司城橄榄坝。刘藻同志一看,这机会来了啊,于是趁热打铁,一口气儿连续收复了周围的几个城。可你别说,这清兵虽然风风火火,听着挺吓人的,但实际上呢,缅军根本就没撤退,人家跟你玩儿的是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就跟逗你玩似的。刘藻同志呢,虽然收复了几个城,但其实也就是在跟缅军“躲猫猫”,这仗啊,打得那叫一个“热闹”!
经过一段时间的“你来我往”,清军和缅军就像是在跳一场永不落幕的舞蹈,虽然清军没能迅速来个“反击杀”,但也没到“崩盘”的地步。两军就像是在玩“拉扯战”,你占我一块地,我抢你一块城,控制的区域就跟拼图似的,互相交错,谁也没能让对方彻底趴下。可咱们这位刘藻同志呢,真是个纯粹的文人,一点儿也不带半点武将的果断。战局还没乱成一锅粥呢,他就开始“昏招连连”了。调兵遣将这事儿,在他手里简直就成了“乱点鸳鸯谱”。有的部队刚调到半路,就被他一句话给“召回”了;有的部队明明是派去甲地的,结果走到一半,他突然改主意,让去乙地了;更有甚者,部队都按照新路线出发了,他又来个“急转弯”,让人家回原路线去。这战机啊,就被他这么“玩”没了。他给皇帝的汇报呢,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会儿说这里打胜了,一会儿说那里吃亏了,矛盾重重,让皇帝看得是一头雾水,火冒三丈。最让皇帝生气的是,有次有个小部队一时联系不上了,刘藻也不核实清楚,直接就上报说军官战死了,兵力损失大半。结果呢,那支被刘藻“报丧”的部队,没过多久,军官带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回来了,一个个精神抖擞,明显就是“溜达”了一圈,没咋打仗就回来了。刘藻呢,又赶紧整了一份“漏洞百出”的汇报,想解释清楚。这一解释,皇帝对他的信任直接“清零”了,心想:“这哥们儿,打仗不行,撒谎倒是挺在行!”于是,乾隆皇帝一拍大腿,决定换人!
乾隆虽然喜欢刘藻这样的文人,但对他处理军务的“无能”也是早有预料。在谕旨里,乾隆还特意“体谅”了一把,说他是书生,犯错正常,还把云南提督拉出来“背锅”,说提督应该多担点责任。可清军呢,战绩还是没啥起色。反而,大清援军还中了缅甸兵的“埋伏”,参将被杀,清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第一次对缅甸的出击,就这么以失败告终了。乾隆皇帝一听,那火儿“蹭”地一下就上来了,心想:“刘藻啊刘藻,你原来都是在糊弄我啊!”一怒之下,就把刘藻降为了湖北巡抚。刘藻呢,受此打击,心里那是“拔凉拔凉”的,没多久,竟然选择“自我了断”了。也许他心里想的是:“乾隆现在虽然没严惩我,但以后说不定哪天就翻旧账,把我整得更惨。你看那征讨金川的两大重臣,战事不利,最后不是斩首就是赐死。我还不如先走一步,免得以后遭罪。”
乾隆皇帝一听刘藻自杀了,那叫一个生气啊,心想:“你这家伙,应该好好反思,继续为朕效力才对,怎么能自杀逃避呢?”于是,乾隆皇帝下令,让刘藻家乡的地方官盯着他后事办理,只能按普通人的规格下葬,墓碑上还不能刻他的事迹。就这样,这位靠文才和“甜言蜜语”走红的书生总督,就这样“黯然神伤”地告别了历史舞台。
刘藻的悲剧啊,纯粹是外行领导瞎指挥的典范,自己明明没有那两把刷子,结果非得逞能,但是我估计啊,他也不是想逞能,毕竟一辈子都是听皇上的,但是还是那句话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比能干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