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这仗到底怎么打的?(第2页)
要说这清军啊,一集结起来,那缅兵就像见了猫的老鼠,跑得比谁都快。可人家缅兵也不是吃素的,边跑边瞅准机会,等清军一分散,嘿,立马就上来找茬儿。更绝的是,他们还玩起了“和谈”的把戏,虚虚实实的,把清军耍得团团转,自己呢,优势是越巩固越稳当。
咱们这边呢,总督大人那是乱调一气,清军就跟没头苍蝇似的,被缅兵牵着鼻子走。当初那些个喊着要开疆拓土的军官们,现在一个个都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表
现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说出来的大话,那简直是啪啪打脸。缅军那边,不仅把之前内附的土司地区给夺回去了,还趁着清军不注意,溜达到了云南境内,跟逛自家后花园似的,把清军后方搅得那叫一个鸡飞狗跳,还顺手牵羊,从境内土司那儿捞了不少好处。
杨应琚总督呢,病得跟个霜打的茄子似的,躺在床上连指挥都指挥不动了。乾隆皇帝一看,这哪行啊,赶紧从外省调来个总督,还有个提督,想着能扭转乾坤。结果呢,这两位新来的大员,也不是啥能点石成金的能人,一番折腾下来,又在木邦那儿摔了个大跟头,缅兵还趁机又溜达到境内土司辖地,又是一番劫掠。这仗打得,简直就是清军版的“祸不单行”,缅兵那边呢,估计都在偷着乐呢。
前线那边啊,捷报跟不要钱似的,一个接一个,动不动就说歼灭了缅兵数千,杀得他们片甲不留。可实际上呢,缅兵那数万大军就跟幽灵似的,沿线分布,时不时还溜达到清军境内和后方溜达一圈,就跟逛大街似的。
乾隆皇帝一听,这哪行啊,简直是欺人太甚!合着你之前都是在糊弄朕啊,一怒之下,就把杨应琚给“赐死”了,那两名高级将领呢,直接斩首示众,还有九名云南的文武官员,也给判了个死缓,这简直就是一场“官场大地震”。
再来说说这清军的伤亡情况,从刘藻动兵开始,到杨应琚失败告终,官方统计啊,清军阵亡的就有1800多人,生病死亡的也跟这个数差不多,还有6000多人呢,躺在军营里,不是伤了就是病了,这仗打得,简直就是“伤兵大本营”。
这前线啊,别看捷报连连,其实背后那是“血流成河”,乾隆皇帝这回啊,可真是被气得不轻,估计心里头都在琢磨:“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1766年10月,咱们这位杨应琚总督,就像是突然对缅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派了人去搜集情报,还顺便画了个缅甸地图,打算给乾隆皇帝来个“图文并茂”的汇报。不过啊,这情报和地图的质量,简直就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情报呢,说是缅甸那地儿大得很,但雍籍牙家族那帮子人,民心所向那是负数,势力范围也散得跟饺子馅儿似的,缅甸老百姓一提到大清兵威,那是吓得腿都软了。这情报一看,杨应琚估摸着,缅北那些小邦都闹着分家呢,整个缅甸怕是要散架了。结果呢,咱们的天朝决策大佬们,也没多想,一看这情报,嘿,乐了!心想:“这缅甸,不就是个纸老虎嘛!”哪儿知道,这情报就跟那街边算命的一样,准的时候少,不准的时候多。缅甸核心地区,那可是稳如老狗,雍籍牙家族的主力军,正在暹罗那边打得风生水起,势如破竹呢!
咱们这位杨总督啊,还有那些决策的大佬们,就像是看电视剧只看了开头,就以为猜到了结局,结果剧情反转得让人措手不及。这情报工作,不做深入查探和分析,还真是不行,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盲人摸象”,摸到哪儿是哪儿了。
乾隆皇帝啊,他刚开始是想撤军的,但是随着这个图文并茂的奏折以上,他就觉得可以打,但是他心里犯嘀咕,毕竟那缅甸远得跟天边似的,啥情况都不清楚,心里头那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他就跟杨应琚说:“老杨啊,这事儿你得悠着点,别一股脑儿地往上冲,朕的银子你给我少点折腾”结果呢,杨应琚那边传来了缅甸“不行了,快散了”的小道消息,乾隆一听,心里那个乐呵,心想:“这下我有信心了!”
杨应琚呢,也是挺会拿捏分寸,没整啥大动静,就说先派几百号绿营兵去蛮暮土司那边逛逛,看看情况,木邦那边嘛,就发个消息,说声“你归我了”,然后在自家地盘上摆了三千多兵马,算是给木邦来个“远程守护”。这一搞,缅甸北部那可就炸了锅了,土司们一看,这大清是要来真的啊,纷纷表示:“我也要加入中国国籍!”一时间,通往缅甸心脏地带的路,那是畅通无阻,跟高速公路似的。缅王一看,这可不得了,急忙从各地调兵遣将,凑了三万人,浩浩荡荡地就往蛮暮土司那边的八莫开去,同时还给之前在老官屯蹲守的一万多缅兵发了条消息:“兄弟们,提高警惕,别让大清给偷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