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孤军奋战(第3页)
明瑞带着他的“豪华团”一路前行,结果发现,简直就是“荒野求生”。沿途的村寨都被战争和缅人的“坚壁清野”政策给祸害成了废墟,连个人影都见不着。清军在木邦境内那叫一个轻松,连个小抵抗都没遇到,明瑞心想:“这缅军也太不给面子了吧?”于是,他留下4000多人“看守家门”,自己则带着主力继续“探险”。
一个多月后,清军终于遇到了点“小麻烦”,不过也就是几次小规模的袭扰,对于清军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轻松搞定。这时候,清军已经深入敌境,缅将摩诃悉都看着清军,心里可能还在想:“这群清军,前两年表现得那么菜,这次估计也强不到哪去。”于是,他打算派更多人马去“教训”一下清军。结果,摩诃悉都这一“教训”,可把自己给“教训”惨了。明瑞领衔的军队,那战斗力简直爆棚,缅军在蛮结被打得那叫一个惨,数千人马就这么“报销”了。摩诃悉都一看,这清军咋这么猛?吓得他再也不敢轻易跟清军正面交锋了,只能远远地跟着,当个“尾巴”。
到了1768年2月,明瑞这一路那是势如破竹,直接杀到了宋赛、象孔地区,离曼德
勒就差那么几十公里了。明瑞心里那个得意啊,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功成名就”了。不过,俗话说得好,“乐极生悲”。明瑞这势如破竹的架势,其实是在把他往失败的深渊里推。因为其他几路人马,根本就没有他那指挥能力和精锐兵力,想支援都支援不上。明瑞啊明瑞,你这“孤军深入”,怕是要变成“孤军奋战”喽!
明瑞那家伙,在木邦留下4000多人“看家护院”,结果他还嫌不够,又分出1000多人去建通信台站,这兵力分散得,就像是把一盘散沙撒得到处都是。缅军一看,这机会来了啊,立马发动突袭,把那些驻点像拔萝卜一样,一个个给拔掉了,连木邦的清军都被打得溃不成军。这下子,明瑞军的后方就像是被剥了壳的鸡蛋,完全暴露在了缅军的眼前,全军覆没的风险那是直线上升啊!
再说说从老官屯那边进攻的清军,刚出关不久,领兵大臣额勒景额就“病倒”了,这运气也是没谁了。继任者额勒登额,虽然也是个有军事历练、立过军功的“老江湖”,但一到关键时刻,他就露馅了。面对缅军在老官屯的“铜墙铁壁”,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瞪眼。而且,缅军还不断派出“小分队”去袭扰他的后方,让他忙得团团转,完全找不到北。这额勒登额也是个“玻璃心”,一看这架势,直接就怂了,选择了撤兵回云南境内。他还真把自己当成了“大少爷”,躲在大营里不出来,让精锐的八旗兵围着他转,就派那么点绿营兵出去“应付差事”。这操作,简直就是把“消极怠工”四个大字写在了脸上。乾隆爷在前线那可是急得直跳脚,给额勒登额下了不知道多少道“最后通牒”,痛骂他“该杀的”,催他赶紧去给明瑞“救火”。可这家伙,就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愣是不动弹,乾隆爷的敦促全成了耳边风。
明瑞那边呢,也是够惨的。他孤军深入到象孔,结果跟进了迷宫似的,连路都找不着了。前面就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翻过去就是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平原,阿瓦城就在那儿等着他呢。可清军那时候,交通、地理信息啥都没有,简直就是“睁眼瞎”。通往阿瓦的隘路就那么一条,还是近代滇缅公路的“前身”,可清军愣是没发现,总不能瞎撞着翻山吧?
更惨的是,明瑞当初为了轻装突袭,粮草就只备了两个月左右的。眼瞅着就要见底了,明瑞也是没办法,只好领着大军拐到西北方向的山区去“讨饭”。听说那儿有些土司手里有存粮,明瑞打算弄点补给,然后打道回府。
缅军一看,清军这是“送上门来”啊,立马加大了袭扰的力度和频率。不过,明瑞可不是那些庸将能比的,缅军的偷袭全被他给打回去了,缅人想找机会围歼他,那简直是“痴心妄想”。明瑞还主动出击,突袭了一次缅军大营,把围困的压力给缓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