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平定(第3页)

 这勒乌围啊,西面临河,东面靠山,山路就像“梯田”一样,一层一层的。上面还设了好多大小不等的碉楼,有的碉楼高达20多层,简直就是“天空之城”。阿桂等人一看,这地方不好攻啊,得好好筹划筹划。于是,他们一边截断金川兵可能逃跑的山路水路,让他们“插翅难飞”;一边呢,又把附近的碉卡给抢占了,让索诺木是“雪上加霜”。索诺木一看这架势,心里那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吓得赶紧又逃到了噶拉伊,心想:“这地方应该能躲一阵儿吧!”

 乾隆40年八月十五,这天儿本是团圆的日子,清军却给金川兵来了个“团灭”大行动,四面八方一起上,金川兵那是“不战而溃”,跑得比兔子还快。第二天一早,清军就“轻松加愉快”地占领了勒乌维,阿桂这家伙,更是得意洋洋地带着大军向噶拉伊进发,沿途的碉堡士兵,那是“崩溃的崩溃,投降的投降”,简直就像是在玩“多米诺骨牌”。几个月后,清军把噶拉伊围得那叫一个“水泄不通”,大炮昼夜轰击,就像是在开“烟花大会”。乾隆皇帝为了增添胜算,还特意派了个西洋人傅作霖来帮忙,这家伙,擅长测量,火炮命中率那是“杠杠的”,简直就是“炮神”附体。到了第二年二月初四,索诺木这家伙终于扛不住了,跪在地上,捧着印信,带着男女老幼2000多人出寨投降,那场面,就像是“投降仪式”一样。阿桂呢,也是不客气,把索诺木兄弟和僧格桑的人头往京城一押,两个月后,这几个家伙就被“咔嚓”了。

 阿桂征伐大小金川这一战,那可是“战功赫赫”,地位直接“嗖嗖嗖”往上涨。乾隆皇帝也是大方,封他为一等成谋英勇公,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这头衔,多得都能绕地球一圈了。阿桂班师回朝的时候,乾隆还亲自到北京城南的良乡去迎接,那排场,简直就是“皇帝迎将军,史上第一遭”。至此,金川算是彻底被平定了,前后两次,历时七年,白银花了7000多万两,粮食更是不计其数。杀得张广泗、讷亲、阿尔泰、温福四大臣阵亡,将士也牺牲了三万多人。这仗打得,虽然有点“劳民伤财”,但好歹是赢了,也算是给乾隆皇帝长了脸。

 金川战役啊,那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打架斗殴”,那背后的意义,深了去了!这就像是中原和边疆、汉族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一场“大型辩论赛”,只不过这场辩论,是用刀枪剑戟来“发言”的。清代呢,就像是个“大家长”,总想用武力征服这个“调皮的孩子”,让他听话,跟他一样穿衣服、说话、想事儿。可这孩子呢,有自己的小脾气,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哪是那么容易就被“同化”的呢?这不,矛盾就一点点攒起来了,最后就“啪”地一下,爆发了金川战役。

 金川战役啊,就像是清代封建王朝的一场“大戏”,也是研究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活教材”。它告诉我们,在一个多种族的国家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中东地区的冲突,那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提醒我们:要想国家长久稳定,不能光靠武力,得找个更和谐、更尊重多元文明和区域自治的法子,这样才能让大家伙儿都心服口服,这是大智慧估计乾隆皇帝在当时的那个历史背景下没有这个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