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议罪银(第2页)
这操作啊,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官员们贪了钱,还得拿这钱来交罚款,这不是“掩耳盗铃”嘛!不过话说回来,这议罪银制度啊,也算是给官员们提了个醒:贪可以贪,但得悠着点儿,别到时候连议罪银都交不起,那可就尴尬了!这议罪银制度啊,就像是个“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官员的腰包!有主动缴纳的,那当然也有被动的。在朝为官嘛,谁还没点儿小失误呢?就像前面那位,撒个香灰就出去了一万两,这要是被动罚银,那可就得看官员的家产有多厚实了。毕竟有先例在那儿摆着,又是“自请罚银”,看上去合情又合理。
比如说啊,同样是因为辖区内百姓自缢身亡这点儿小事儿,两广总督巴延三可就惨了,直接交了八万两!而特成额呢,就聪明多了,上缴两万两就轻松过关了。这议罪银啊,就像是个“价码”,家底厚的就多交点,家底薄的就少交点,反正只要能过关就行!
这议罪银啊,还真是个“救命稻草”!像那内务府总管西宁,因为办事不力,差点儿就被砍头了!幸好有和珅这位“和大神”从中斡旋,改为上
缴八万两议罪银就完事儿了。不过啊,这八万两银子可不是一次性付清的哦,而是分八年缴清!这就像是买了个“分期付款”的套餐,虽然暂时保住了脑袋,但也得年年为这议罪银操心啊!
这议罪银制度啊,就像是给官员们设了个“游戏关卡”,要想过关就得掏钱!不过话说回来,这关卡也设得太随意了吧?撒个香灰、百姓自缢都能成罚款的理由,这简直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实版啊!不过呢,这议罪银虽然让官员们头疼不已,但也算是给他们留了个“活路”,毕竟谁也不想因为点儿小事儿就丢了脑袋嘛!
这“议罪银”啊,那可真是个奇妙的玩意儿!它的征收方式特别得很,不是上面派人来收,而是靠官员们“自觉”。官员们要是觉得自己哪儿做错了,或者想“意思意思”,就自己掏腰包,少则数千两,多则数十万两,往上一交,事儿就算过去了。
比如说那浙江巡抚李质颖,因为庇护了个贪官王燧,心里有点儿过意不去,就自请罚银十万两,算是给自己买个心安。还有那两淮盐政全德,收了商人的一点儿“小礼物”,也自觉不自觉地交了十九万两议罪银,算是给自己洗个白。直隶总督刘峨呢,因为办案不利,也赶紧自掏腰包,交了三万两议罪银,算是给自己买个教训。
这可把和珅乐坏了!他就像个收银员一样,坐在那儿等着官员们一个个来交钱。这“议罪银”制度啊,简直就是给晚年乾隆皇帝的钱包里注入现金的“神器”!仅从现存的《密记档》统计,短短13年里,重大的议罪银案件就有68件,平均每年5件,这破案频率,都快赶上最顶级的神探了!罚的议罪银啊,少则万两,通常都在三万两上下,最多的那次,竟然高达38万4千两!这数字,听起来都让人心惊胆战。不过啊,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这可就是“天降横财”,让他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所以啊,这“议罪银”制度啊,就像是个“赚钱机器”,让乾隆皇帝的钱包越来越鼓,也让和珅的腰包越来越满。这操作,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和珅的“聪明才智”啊!
这议罪银制度啊,那真是个“妙不可言”的玩意儿!它虽然半遮半掩的,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给皇帝老儿私底下加个小金库的“妙计”。内务府这部门呢,也挺有意思的,就像是皇帝老儿的“私人银行”,专门负责收那些“自觉”的官员们送来的银子。
这政策一出啊,那些聪明的官员们一个个都跟开了窍似的,纷纷找理由往这“银行”里存钱。比如说那河南巡抚毕沅,找了个“未能迅速搜获要犯”的借口,二话不说,直接往“银行”里存了二万两。还有那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为由,也往“银行”里砸了四万两。这些小罪重罚的小把戏,既让皇帝老儿的腰包鼓了起来,又让这些官员们显得自己严于律己,给皇帝留下了个“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