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碰面(第2页)
这次访问对清朝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加剧了清朝的衰落。清朝统治者未能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性,错过了学习借鉴的良机,导致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马戛尔尼访华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以振兴中华。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马戛尔尼访华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西方文明开始大规模地涌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虽然在一开始并未被清朝统治者所接受和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
渐在中国社会中发酵和扩散,最终引发了近代中国的变革和革命。
清朝乾隆时期马戛尔尼访华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状态,让中国首次直观地感受到了中西之间的差距;也暴露了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和固步自封;更加剧了中西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同时对清朝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访问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西方文明开始大规模地涌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冲击和挑战。
一个人如果想在这纷繁世界中屹立不倒,靠的不是祖宗留下的金山银山,因为那总有吃完的时候,靠的是自己的学习能力,一个人如果有学习的能力他就是一个打不倒的人,因为他什么都可以去学习,去尝试,去突破,人尚且如此,国家也是一个道理。但是当时的当政者看着自己天朝上国却用自己的鼻孔去看人,其实自己还不如人家,真是当时国家的悲哀。
和珅与马戛尔尼的碰面,那简直就是一场“跨文化交流”的大戏,只不过这戏里头的气氛,有点尴尬,还有点火药味。
和珅心里头那个美啊,想着:“我可是天朝上国的大臣,你马戛尔尼远道而来,不就是来给我们乾隆爷进贡的吗?”于是,他摆出一副“大佬”的姿态,告诉马戛尔尼:“想见我们乾隆爷,先得按我们的规矩来,三跪九叩,少一个都不行!”
马戛尔尼一听,那叫一个不乐意啊,心里头直犯嘀咕:“凭什么呀?在我们英国,见国王也就鞠个躬的事儿,顶天了见主教或者上帝的使者,我们才单膝下跪。你这三跪九叩的,也太夸张了吧?”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行,我三跪九叩可以,但你们也得在我们的馆驿里挂上我们国王的画像,然后找一位跟我品级相当的大臣,也在我们国王画像面前三跪九叩。”和珅一听,差点没笑出来,心想:“这家伙,是想让我这个堂堂大清重臣去给你们国王磕头?门儿都没有!”于是,他坚决不肯干,摆出一副“你拿我没辙”的样子。这下可好,两人就这么僵持着,一个坚持要磕头,一个坚决不磕头,场面那叫一个尴尬。最后啊,这场“磕头大战”也没个结果,和珅和马戛尔尼的这次碰面,也就这么在一片尴尬和火药味中结束了。
乾隆爷那阵子,正琢磨着怎么庆祝自己的八旬万寿呢,虽然实际上万寿已经过了,但乾隆爷心里那个痒啊,就想找点新鲜事儿乐乐。这不,听说有个叫英吉利的贡使来了,乾隆爷心想:“嘿,这还是个稀罕物儿,咱没见过,得见见!”
于是,乾隆爷就安排了在避暑山庄见见这个马戛尔尼。不过啊,这见面礼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乾隆爷可是讲究人,不能失了礼节。结果呢,双方就为这磕头的事儿杠上了,和珅坚持要三跪九叩,马戛尔尼呢,死活不肯,说:“咱们在英国,见国王也就鞠个躬,你这也太夸张了吧!”
乾隆爷一听,心想:“得了得了,别为这事儿伤了和气,我这不是在皇宫,是在避暑山庄呢,咱们就随意点,别太拘泥了。”于是,双方就协商了个折中方案,马戛尔尼觐见的时候,单膝下跪,算是给乾隆爷行了个“西式礼”。结果呢,这场会面啊,就像是一场“尴尬的相亲”,双方虽然坐在一起了,但心里头那个别扭啊,啥实质性的事儿也没谈成。英国那边呢,对自己的工业文明成果那是高度自信,觉得乾隆爷肯定会眼前一亮,结果乾隆爷一看,心里头那个不屑啊:“切,就这点玩意儿,咱天朝物产丰盈,啥都有,还用得着跟你们做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