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神童(第3页)
纪晓岚这家伙,出生可不简单,往上数七代,那都是一个赛一个的学问家,家里头的书堆得比山高,墨香浓得跟花香似的。打小,纪晓岚就被泡在这书香里头,跟书本成了铁哥们儿,天天不是啃书就是嚼字,简直就是个“书虫”转世。
高祖纪坤,字厚斋,那可是诗文界的扛把子,写的《花王阁眷稿》,拿到现在那就是畅销书排行榜的常客。曾祖父纪钰,十七岁就混上了博士候补弟子的头衔,进了太学深造,连皇帝老儿都夸他“小伙子有前途”。祖父纪天申,国子监的学生,那可是学霸中的学霸,后来还当上了地方县丞,管起事儿来那是一把好手。到了纪晓岚的老爸纪容舒这儿,那更是不得了,户部、刑部都混过,最后还当了云南姚安府的知府,道德文章那是杠杠的,考据学更是玩得溜,写的《玉台新咏考异》《唐韵考》《杜律疏》这些书,现在拿出来都是学术界的宝贝。纪家这传统,重视读书,重视得跟命根子似的,纪容舒临终前还留下句遗训:“贫莫断书香”,意思就是再穷也不能断了读书的种子。
纪晓岚呢,作为纪容舒的二小子,四岁就开始了他的“书海漂流记”,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呢,他已经在跟《三字经》《百家姓》较上劲了。这书一读,就是一辈子,纪晓岚这书虫,算是彻底“上瘾”了。七岁那年,小纪晓岚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童子试。这家伙,别看年纪小,脑袋瓜子可是灵光得很,一去考试,就像开了挂一样,笔走龙蛇,答得那叫一个溜。结果一出,嘿,“神童”的帽子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扣在了他头上,仿佛在说:“看,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到了十一岁,纪晓岚这小子更是不得了,跟着老爸纪容舒一路北上,直奔京城而去。在那里,他进了书生云精舍,拜在了着名画家董邦达的门下,那可是艺术界的大佬啊!纪晓岚这下可算是找到了“武林高手”当师父,画画、学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纪容舒这老爸也是拼了,为了让儿子更上一层楼,那是下了血本。他请来了
当地的名师,比如许南金、李若龙这些学问界的扛把子,来给纪晓岚开小灶,一对一辅导。这待遇,简直比现在的顶级私教课还要豪华。而且啊,纪容舒这老爸可不是只会掏钱,他自己也是个学问渊博的主儿。一有空,他就跟纪晓岚聊人生、谈理想,传授些人情世故和知识典故,就像是给儿子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纪晓岚呢,也是天生一块学习的料,聪明伶俐,学而不厌,就像个无底洞,多少知识都能往里装。
这么一来二去的,纪晓岚这小伙子,年纪轻轻的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仿佛是练就了一身“文化内功”,走到哪里都能闪闪发光,让人不禁感叹:“这纪家的小子,将来必成大器啊!”
乾隆八年,咱们这位纪晓岚,二十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一腔热血地冲进了科试考场。你别说,这小伙子还真有两把刷子,一考就考了个第一名,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看,这就是我纪晓岚的实力!”到了乾隆十二年,纪晓岚又是火力全开,这次是在顺天府乡试,他再次以碾压性的优势,夺得了头名解元的桂冠。这下可好,纪晓岚的名字就像是被贴上了“学霸”的标签,走到哪儿都是焦点。
不过,人生总有波折,纪晓岚的母亲不幸离世,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按照古代的规矩,纪晓岚得居丧守孝,这段时间里,他就像是退出了江湖的隐士,不再参与任何考试,专心在家缅怀母亲,尽孝守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