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四库全书(第2页)

 人员到位了,纪晓岚以为可以松口气,结果却发现,哎呀,这收集古卷和罕见手抄本的事儿,比找人才还难!那些珍贵的书卷啊,有的早在战乱中“失踪”,说不定在哪个角落里跟老鼠做伴呢;有的呢,因为朝代更替,被当成“异端邪说”给烧了,真是可惜了那些古人的智慧结晶;还有的,就像散落的珍珠,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想要收集起来,那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

 纪晓岚这下子可犯了难,没有这些书,这《四库全书》不就成了“空中楼阁”嘛!他思前想后,觉得这事儿得找“大老板”——乾隆皇帝帮忙。于是,他鼓起勇气,跑到乾隆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苦:“皇上啊,这书太难收了,臣妾做不到啊!”

 乾隆爷一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立刻下了一道圣旨,大意就是说:“嘿,你们听着,把那些罕见的、对

世道人心有好处的书,都给我印出来,让大伙儿都能看看。其他的书呢,就选些人抄一抄,整理成册。等这活儿干完了,原书都得给人家还回去,别给我弄丢了!”

 这圣旨一下,纪晓岚心里那叫一个乐呵,心想:“还是皇上厉害,一句话就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这下子,《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总算是走上了正轨,纪晓岚也可以安心地继续他的“文化部长”生涯了。

 纪晓岚一听,这机会来了啊,身为“文化部长”,那得以身作则不是?于是,他二话不说,把自己私藏的那些宝贝书籍全给捐了出来,那叫一个慷慨解囊。乾隆爷一看,高兴坏了,心想:“这纪晓岚,够意思!”于是,大手一挥,给纪晓岚来了个“优秀文化部长”的荣誉称号,还附赠了不少奖金和奖品,纪晓岚心里那个美啊,跟吃了蜜似的。

 乾隆四十九年,咱们那位年过六旬、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纪——纪晓岚,一抹辛酸泪,告别了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四库全书》馆。可不是嘛,身后留下的,那可是能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的七大本《四库全书》啊!这书,厚得能当砖使,字数多得能绕地球好几圈,房间不准备个几十间,都不好意思说能放下它。

 想当年,4600多位才子佳人,愣是花了整整十年的光阴,一字一句,一笔一划,硬是把这“超级图书”给啃下来了。老纪作为总舵手,那可是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如今终于能松口气,美美地睡上一觉,梦里估计都得笑出声来。

 《四库全书》,这名字听着就霸气,实际上更霸气!它是咱们历史上最大的官修丛书,没有之一。里面收了3470种书,卷,还有6918部存目的,加起来卷,数字大到让人数着数着就迷糊。

 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的年代,全靠人手一本本地翻,一字一字地抄,这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老纪他们这伙人,简直就是古代的“超人团队”,硬是把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完成了。所以说啊,有时候想想,咱们这些后人能这么轻松地翻书看,还真得感谢那些古代“码农”们的辛勤付出呢!

 清朝那会儿,国泰民安,官家修书的热情比夏天的温度还高。康熙大帝一挥手,整了个《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多卷,厚得能当城墙砖,数量上就差那么一丢丢就追上明朝的《永乐大典》了,那叫一个浩瀚如海啊!到了乾隆十九年,大清那是繁荣昌盛得不得了,政治稳如老狗,国库里的银子多得能砸死人,人口也是嗖嗖地往上涨,朝廷上下一片欢腾,都在那儿夸乾隆爷的康乾盛世呢,好话跟不要钱似的往外冒。乾隆爷自己也飘了,自称“十全武功”,觉得自己就是天生的“千古一帝”,得搞点大动作,让后人记住他。

 于是乎,乾隆三十五年,乾隆爷一拍大腿,决定搞个超级文化大项目,要超越历史上所有的同类工程,好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他吩咐吏部:“快去,给朕发招聘启事,全国范围内搜罗人才!”结果呢,这人才就跟捉迷藏似的,怎么找也找不到合适的。就在乾隆爷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时候,有人给他推荐了纪晓岚。这纪晓岚啊,当时正在新疆“进修”呢,说是改造,其实就是在那儿思考人生,积累点生活素材。乾隆爷一听,哟,这不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吗?赶紧把他从新疆“召回”,让他来挑这个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