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废除文字狱(第2页)
清朝初期那会儿啊,文字狱就跟咱们现在的“吃饭睡觉”一样,成了文人学士们的“日常”。你说这些文人吧,本来就想写点儿东西,流传千古啥的,结果呢,一不小心就被那些“有心人”给盯上了,愣是把他们的无心之言给解读成了大逆不道的话。这一来二去的,轻的吧,自己一个人脑袋搬家;重的呢,全家都得跟着遭殃,那场面,想想都让人肝儿颤!
有人还专门统计了呢,说这清朝的文字狱啊,从顺治帝那会儿就开始了,第一桩就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明史案,那可是“开门红”啊!后来呢,这文字狱就跟开了挂似的,康熙、雍正两朝各来了10多起,到了乾隆时期,更是不得了,直接飙到了130起,这数字,比前面那些父祖们加起来的都多!
那时候的文人啊,生活得那叫一个“噤若寒蝉”,整天战战兢兢的,跟走在薄冰上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咔嚓”一声,掉冰窟窿里了。你说这写个字儿、出个声儿都得这么小心翼翼,这日子还怎么过啊!不过呢,话说回来,这也算是给那些文人学士们提了个醒儿:以后啊,写东西可得悠着点儿,别一不小心就成了“文字狱”的牺牲品!
乾隆年间,有这么一位老秀才,姓吴名英,广西人士。这老先生晚年心血来潮,想给乾隆皇帝写份报告,表达一下自己的“赤子之心”。报告嘛,写得那叫一个中规中矩,滴水不漏,可偏偏就坏在了两个字上——“弘”字。
你说这“弘”字有啥问题?问题大了去了!乾隆皇帝大名弘历,这“弘”和“历”俩字儿,除了乾隆本人,谁都不能提,提了那就是“干犯御名”,大不敬啊!可咱们这位老秀才,偏偏就疏忽了这一点,两次在报告里提到了“弘”字,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嘛!
乾隆皇帝一看,嘿,这还了得!反复研究之后,一拍大腿,决定了:吴英这老小子,凌迟处死!他两个儿子、一个弟弟还有两个侄子,只要年满16岁,统统“斩立决”!至于家里的女眷和未成年的孩子们,那就发配为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