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白莲教(第2页)
这么一来,地方上那可是“热闹非凡”,各种矛盾像开了锅的饺子一样往外冒。清朝里头,起义就像春天的花儿一样,零零星星地冒了出来。你瞧,山东那边有个王伦,搞了个起义,像是在说:“嘿,我也来凑个热闹!”台湾也不甘示弱,林爽文一跃而起,仿佛在说:“咱们台湾人也是有脾气的!”甘肃那边回民起义,湘黔地区苗民也起义,简直就是一场“全民起义大联欢”。不过这些起义啊,就像是小孩过家家,闹腾是闹腾,但也就那么一小块地方,对全国大局来说,就像是蚊子叮了一口,痒那么一下下就过去了。
但要说真正能给清朝统治带来点“震撼教育”的,那还得数白莲教起义。这白莲教啊,简直就是起义界的“扛把子”,一出场就宣告:“康乾盛世?不好意思,咱们换剧本了!”这一闹,清朝统治那是真的感到了“压力山大”,康乾盛世的辉煌,也就这么“玩儿完”了。
白莲教啊,这可真是个“宗教大杂烩”,把摩尼教、弥勒教、道教、佛教这些个“食材”一股脑儿地扔进锅里,炖出了一锅独特的“宗教火锅”。到了元末,它才正式挂上“白莲教”的招牌,主打佛教风味。
这白莲教啊,有个特别吸引农民的“招牌菜”——平均主义。这可是中国古代农民心里的“小确幸”,大家都想着“你有我有全都有”。在清朝还没“上线”的时候,白莲教就已经是农民起义界的“老司机”了,带着大家伙儿搞了好几场“起义盛宴”,什么元末韩山童起义、明永乐年间唐赛儿起义、嘉靖年间蔡伯贯起义、天启年间徐鸿儒起义,简直就是“起义连环炮”。
到了1774年,山东那边干旱得跟沙漠似的,白莲教一看机会来了,赶紧在那儿“播种”传教,结果还真“长”出了个王伦起义。这起义军啊,虽然只有两千人,但气势汹汹,一度还把临清城给“摘”了下来。可惜啊,这起义军就像是个“松散联盟”,组织不严密,武器也“out”得不行,没多久就被清军给“一锅端”了,整得跟闹剧似的。1775年,河南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小店”也开张了,店长刘松带着大伙儿起义,结果也是“开业不久就关门大吉”,这场“起义大戏”也就这么草草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