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海运皇粮(第2页)

 康熙年间啊,就有那么一句老话,“通漕旗丁、水手十万家”,听着就跟说书的一样。清朝那会儿,军队还分个“兵、勇、丁、卒”四类,这“丁”啊,可不就是管后勤、运东西的嘛,说白了也是士兵的一种。为啥呢?因为明清两朝的漕运啊,那都是军队来搞的,清朝直接就把明朝那套制度给“拿来主义”了。

 本来清朝想着,这漕运啊,全靠运丁就行了。结果呢,这运丁数量根本就不够用,跟闹着玩似的。那怎么办呢?没办法,清朝只好在运丁之外,再招一批人,叫“漕运水手”,就跟临时工似的。

 这些运丁们呀,那可真是过着清苦的生活!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好歹也是拥有“公务员”这一令人艳羡的身份呐,光是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且说他们的收入来源吧,那也算是颇为稳定和有保障的了。每月,清政府都会准时发放月粮给到他们手中,这月粮呢,其实就等同于我们现代社会里所说的工资啦,每个月都能按时到账。而当他们接到外出执行运输任务的时候呢,还会额外得到一笔名为行粮的补助。这行粮呀,可以理解成如今我们出差时所领取的差旅费,用于路途上的各项开销。除此之外,如果他们在工作当中表现出色,或者完成了一些较为艰巨困难的任务,那么还有可能获得一份由清政府特别颁发的增贴作为奖励哦!这增贴呀,就好似咱们现在每年期盼的年终奖一般,代表着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褒奖。

 这些运丁啊,要是失业了,那可就麻烦了,跟天塌了一样。为啥呢?因为他们可全靠这份差事活着呢,一旦没了,那不就得喝西北风了嘛!所以啊,道光皇帝那也是心里有数,不敢轻易把这漕运给改了,生怕这些运丁一失业,再整出啥幺蛾子来,那可就真完蛋了!

 道光皇帝啊,他心里那是七上八下的,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他担心商船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调动起来跟玩捉迷藏似的。而且啊,造船那花费,就跟扔钱进水里似的,还得额外组建水师保护船队,这成本,高得都能买座小山了。

 相比之下,走漕运那就稳妥多了。船都在官府手里,跟自家的车一样,沿途城镇也都有军队驻扎,安全得跟保险箱似的。而且啊,这漕运途经那么多城镇,不仅可以运粮食,还可以顺路带点土特产、小商品啥的,跟快递一样,直接送到京都市场,丰富得跟超市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