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故事云海瑞
第96章 科场大案(第3页)
所以啊,这“糊名”加“易书”,就像是给科举考场上了两把大锁,让那些想舞弊的士子们啊,只能是望而却步,乖乖地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搏一搏那金榜题名的机会了!
清朝早期那科举考场,可真是热闹非凡,舞弊案频发,就像是唱大戏一样,一出接一出。其中最具“票房号召力”的,莫过于顺治丁酉科场案和康熙辛卯科场案了,那影响力,简直就是科举界的“大轰炸”!
清廷一看,这哪行啊,咱得严惩不贷!于是,涉案的主考官们,咔嚓一声,脑袋搬家,家产也被抄了个底朝天。丁酉科场那一案,更是狠,直接斩首27人,那场面,想想都让人肝颤!
到了乾隆后期,清王朝这艘大船开始摇摇晃晃,科举考场也是乌烟瘴气,弊端多得跟筛子似的。这时候,最流行的作弊方式就是“递条子”,听着就像是现在考场里传小纸条,但那可是古代版的高科技啊!
这“条子”怎么递呢?据清代那位着名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在《庸盦笔记》里揭秘,原来就是截一小段纸,上面写好诗文里某个关键字的位置,作为记号。只要你跟考官、房官熟,或者能托到关系,这条子就能递进去。房考官一进考场,心里想着要取谁,就凭这条子去找,那准确率,简直是百发百中,比现在的瞄准镜还准!
这作弊手段,简直是绝了,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人的智慧啊,有时候真是用在了“歪门邪道”上。不过,这科举舞弊,终究不是正道,最后还是得靠真才实学,才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