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捻军起义

 十九世纪中叶啊,清朝这位老大哥,那可是越过越像个风烛残年的老头,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百姓们的口袋,比那唱戏的净角儿的脸还干净,生活苦得跟吃了没熟的黄连似的,皱着眉头都咽不下去。这时候,洪秀全大哥看不下去了,心想:“这世道,咋就这么不公平呢?咱得给老百姓找个出路啊!”于是一挥手,金田起义的火花就这么“噌”地一下,像点燃了的鞭炮,噼里啪啦地燃起来了。太平天国运动跟开了挂一样,南北通吃,势如破竹,把清王朝吓得是一愣一愣的,心想:“这洪秀全,不会是孙悟空转世吧?怎么就这么能闹腾呢?”

 就在太平天国闹得风生水起,跟那春天的柳絮似的,满天乱飞的时候,皖北那块地儿也不消停,像是被老天爷遗忘的角落。您知道吗?那儿天灾人祸连连,老百姓们饿得前胸贴后背,肚子咕咕叫得比那夜里的猫头鹰还响,冻得直哆嗦,牙齿打架的声音比那敲梆子的还响亮。这可咋办呢?嘿,咱们的农民兄弟们有办法,他们一合计:“咱得自救啊!不能就这么等着老天爷开眼,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于是,一群农民大哥大姐们,就像那村里的老少爷们儿聚在一起商量大事一样,自发组了个团,拿“捻”当队标,四处晃悠去募捐赈济了。这“捻”啊,起初就像个小虾米,不起眼得很,谁也没把它当回事。但人家有运气啊,就像是那走了狗屎运的赌徒,太平天国那边一闹腾,给他们带来了满满的鸡血和灵感。这下可好,捻军兄弟们跟打了鸡血似的,一个个精神抖擞,队伍是越扩越大,势力是越来越壮。简直就是皖北版的“草根逆袭记”,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世道,真是变了天啦!昨天还是个小泥鳅,今天就成了过江龙!

 到了1855年的秋天,那安徽亳州的雉河边上,那可真是热闹非凡,比那村里的集市还热闹。捻军的各路英雄好汉们,就像是那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齐聚一堂,开起了大会。那场面,比村里的年度总结大会还热闹呢!大家伙儿一合计,心想:“咱得选个老大来带领咱们,不能就这么像一盘散沙似的。”于是,张乐行就这么被“民主选举”成了捻军的盟主。这一下,捻军就像被绑上了紧箍咒的孙悟空,组织那是越来越紧密,纪律严明得让人佩服。张乐行一声令下,那捻军兄弟们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最终老大脱颖而出。自那时起,捻军兄弟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爆棚,犹如服用了兴奋剂的运动员一般,士气高昂地开始向北向南四面出击。所到之处,但凡遭遇敌人,便如猛虎下山般展开凌厉攻势,一阵猛冲猛打。其声威之浩大,甚至远超村里的锣鼓队,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响彻云霄。敌军闻风丧胆,被吓得浑身颤抖不止,心中暗自思忖道:“这支捻军实在太厉害了!简直就是一帮不要命的疯子!”时光匆匆流逝,恰似村头那棵古老的槐树,叶子由嫩绿转为金黄,再从金黄变回翠绿,如此循环往复。转眼间,时间来到了 1862 年。此时的捻军队伍已然发展壮大至惊人规模,成员数量多达二十万人,个个身强体壮,勇猛无比,宛如一头头健壮的公牛。要知道这个数字可比村里养鸡的户数还要多出许多呢!您不妨想象一下,整个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鸡,然而捻军的人数竟然比那些鸡还要众多,这究竟是怎样庞大的一支队伍啊!尽管捻军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皖北一带,但他们与江南地区的太平军关系密切,情同手足,堪称“铁哥们”,彼此之间的情谊甚至比亲生兄弟还要深厚几分。

 早在 1854 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捻军的领袖人物张乐行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期望,亲自提笔写下了一封充满深情厚谊的书信,寄往了遥远的太平天国阵营。这封信犹如一封炽热的“情书”,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令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