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两件事(第3页)

 没办法,大臣们只好纷纷捐款,凑了40多万两银子,打算去福州买进口木材。这期间,大臣们是边捐款边上奏,边上奏边捐款,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心想:“这皇上怎么就这么固执呢?我们也是为了国家好啊!”

 可是,恭亲王实在忍不住了,他心想:“这皇上怎么就这么糊涂呢?国家有这么多大事要办,他却偏偏要修园子。”于是,他给皇上上了一个折子,列出了一大堆要办的大政要事,要求先停工,别修圆明园了。

 皇上呢,一读这个折子,那脸色立马就变了,就像是晴天霹雳一样。他冲着恭亲王就喊:“此位让尔如何啊?把我这皇位让给你怎么样啊?你是不是觉得我这皇位坐得不稳啊?”恭亲王一听,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跪地求饶。

 可是,恭亲王被训了一顿之后,还是痴心不改。他心想:“我这都是为了国家好啊,皇上怎么就不明白呢?”过了几天,他又重提此事。你说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这次皇上直接发朱谕,把恭亲王的亲王世袭罔替给革除了,降为郡王。他心想:“看你还敢不敢再提这事儿!”

 不过还好,皇上念在恭亲王以往的功劳上,还是让他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慈禧太后一看儿子这么冲动,赶紧出来当和事佬。她心想:“这儿子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恭亲王可是朝廷的栋梁啊!”于是,她说:“十年来没有恭王就没有大清啊,今天皇上一时冲动发的朱谕,就让人撤了吧!”这才赏还了恭亲王的亲王世袭罔替。

 可是,这圆明园的事儿还没完呢。众多大臣还是不断反对修园子,他们心想:“这皇上怎么就这么固执呢?我们说了这么多好话,他怎么就不听呢?”同治13年8月1号,皇上终于下令停工了。他心想:“这园子不修就不修吧,反正我也没办法。”

 说起同治皇帝的政绩啊,那还真是难找。他亲政的时间太短了,仅仅一年,他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儿”。这“尽头儿”啊,既是说他的生命结束了,也是暗指他亲政时间的短暂。就像是一场短暂的戏剧,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了。

 皇上为什么这么年轻就“挂”了呢?这可能跟修园子这事儿闹得他心力交瘁有关。你想啊,他整天为了修园子的事儿烦恼,大臣们又纷纷反对,他这心里能好受吗?再加上政务那么多,他这身体怎么能受得了呢?也可能是政务太多,把他给“累垮”了吧!他这皇帝当得可真是不容易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同治皇帝虽然亲政时间短暂,但他这“闹剧”般的生涯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突然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然后匆匆地表演了一场,又匆匆地谢幕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皇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啊!得有责任心、有智慧、有魄力才行!不然的话,就像同治皇帝一样,虽然坐上了皇位,但却没能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

 当然了,这也不能全怪同治皇帝。他毕竟还年轻,缺乏经验。再加上慈禧太后在后面“垂帘听政”了那么多年,他突然亲政,肯定有点手忙脚乱。而且啊,那时候的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内忧外患不断。他就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也不容易啊!

 所以说啊,这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同治皇帝的故事就是这面镜子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它告诉我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风光无限,有的默默无闻。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不枉此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