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分权(第2页)
他们时常围坐在一起,针对国家大事展开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群策群力。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众人总是能够凭借自身的智慧和经验,迅速想出应对之策。在他们齐心协力地辅佐之下,奕欣得以有条不紊地治理国家。那段时间里,原本暮气沉沉的大清朝竟焕发出一丝新的生机与活力,各项事务逐渐走上正轨。尤其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不少显着成果。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新式学堂遍地开花,西方先进技术被源源不断地引进国内……整个大清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啊,这位奕欣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际,不仅如此,他更是心高气傲、刚愎自用到了极点。由于自恃身为先帝之子,拥有着尊贵无比的宗室血统,再加上手中牢牢掌控着朝廷政务的大权,这使得他整个人变得有些飘飘然起来,仿佛已经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目空一切。甚至就连那位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他也全然不将其放在
眼中。
要知道,慈禧太后向来以心机深沉、善于谋略而着称于世。面对奕欣如此嚣张跋扈的态度和行径,她心中不禁冷哼一声:“好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敢这般张狂无礼,看来不给你点厉害尝尝,你怕是永远不知道这天下到底是谁说了算!”于是乎,一场暗中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话说那慈禧太后,心中早已有了盘算,决定要稍稍显露一下自己的手段,给恭亲王奕欣来一场政治上的“过招儿”,好让这位权倾朝野的大臣明白她可不是吃素的主儿。时间来到 1865 年 3 月,就在这看似风平浪静的时候,一个名叫蔡寿祺的编修宛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原本的平静。这个蔡寿祺呀,活脱脱就是个喜欢惹是生非、挑拨离间的“挑事精”!只见他毫无征兆地蹦跶了出来,气势汹汹地向朝廷呈上一份奏折,矛头直指奕欣。
在这份奏折里,蔡寿祺可谓是口诛笔伐,将奕欣批得体无完肤。他信誓旦旦地指责奕欣权力过大,几乎将朝政大权独揽于一身;不仅如此,还收受巨额贿赂,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全然不顾国家法纪和百姓利益。而且呀,据说这奕欣平日里行事极为嚣张跋扈,傲慢得如同一只不可一世的大公鸡,整天昂首挺胸,那尾巴更是高高翘起,仿佛都快要触碰到天际一般。
这蔡寿祺一出手,那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廷里顿时炸开了锅。过了两天,慈禧太后就借着同治帝的名义,下了道诏书,说奕欣眼里没皇上,直接把他的议政王头衔和其他职务都给“摘帽”了,就像是从云端一下子摔到了地上。
这事儿一出啊,满朝上下那都炸开了锅,跟炸了窝的蚂蚁似的。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为奕欣叫屈,有的觉得慈禧太后做得对,还有的保持中立,静观其变。慈禧太后心里跟明镜似的,她知道奕欣可不是顾命八大臣那些“小喽啰”能比的。奕欣在先帝在位时就是重臣,宗室血统那是“杠杠的”,在朝堂上经营了十多年,势力早就“根深叶茂”了。
想要扳倒奕欣啊,那难度系数简直比登天还高!慈禧太后这次出手,那可是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踢到了“铁板”上,把自己给弹回来了。这次免职啊,慈禧太后那是给奕欣来了个“突然袭击”,就是想打压打压他,让他知道谁才是朝廷的老大。
结果呢,朝廷里的大臣们纷纷上书,为奕欣求情,那场面啊,跟“集体请愿”似的。大臣们都觉得奕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能就这样轻易地把他给免了。慈禧太后一看啊,嘿,这机会来了!她就顺水推舟,把奕欣的职务给恢复了,但“议政王”的封号却给拿走了。
这一手啊,那可是“明升暗降”,奕欣的权力一下子就“缩水”了,地位也“降级”了。而慈禧太后呢,威望却因此“蹭蹭”往上涨,大臣们都觉得她是个有手腕、有心计的女强人。从那以后啊,慈禧太后就玩起了“分权制约”的把戏,慢慢地削减奕欣的权力,就像是在削一个苹果一样,一点一点地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