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旅顺大屠杀(第2页)

。然而,终究是寡不敌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那曾经让国人骄傲的海上力量,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化为了泡影。

 日军在战场上那是连战连捷,仿佛开了挂似的,挡都挡不住。他们的嚣张气焰愈发嚣张,每一次的胜利都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所过之处,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这一切,都深深刺痛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也在中华大地上埋下了反抗的火种,一场波澜壮阔的反抗斗争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不过,这战争啊,就像个无底洞,把日本老百姓的钱袋子都掏空了。农民们一看,这日子没法过了,纷纷起来暴动,社会那是动荡不安,跟炸了锅似的。伊藤博文一看这架势,心里也慌了,顶不住压力了,赶紧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他还特别指定要李鸿章当全权代表,好像在说:“哎,李鸿章老兄,这事儿咱俩得聊聊,你可得给我个说法!”

 更逗的是,伊藤博文还跟清政府说:“想和谈可以啊,但必须割地赔款,不然你们就别派代表来了,来了也没用!”这简直就是明抢啊,不过抢得还挺有礼貌的,你说这日本人是不是也挺“讲究”的?这简直就是一场黑色幽默,让人哭笑不得。

 清政府那边儿,一听说日本想和谈,那心里头乐开了花,巴不得赶紧休战呢。于是,一八九五年的三月,火急火燎地派了李鸿章当头等全权大臣,还找了个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当顾问,俩人一块儿奔日本的马关(就是现在的下关)去了。这简直就是一场国际版的“速度与激情”,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两位年迈的老人家。

 到了那儿,双方在春帆楼一见面,正式开启和谈。会谈完事儿,李鸿章往回走的路上,嘿,出事儿了!被个日本愤青儿给刺伤了。这一下,日本政府可慌了神儿,心想:万一李鸿章一气之下回国,再跟我们开战,那我们国库都空了,可咋整啊?于是赶紧宣布休战21天,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想借此缓和一下关系。这简直就是一场“惊魂未定”的插曲,让这场和谈更加扑朔迷离。

 休战归休战,和谈还得继续。伊藤博文见到李鸿章,那话说得可直接了当:“中堂啊,我这次来,就两句话,允还是不允?”李鸿章一听,心想:这哥们儿也太直接了吧,连个缓冲都没有。于是想问清楚点儿,伊藤博文说:“你尽管辩,但那三亿两银子,一分钱都不能少!”李鸿章一听,心里那个苦啊,心想:这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啊!不过,他还是想尽了办法想减轻点儿勒索,结果都被拒绝了。

 在那谈判的会场之上,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美国顾问科士达就像一只贪婪又狡黠的狐狸,在一旁不遗余力地敲着边鼓。他那张嘴如同机关枪一般,一刻也不停歇,一会儿用所谓国际形势的大道理来忽悠李鸿章,声称接受当下的条件乃是顺应时代潮流,大清若不如此便会被世界所抛弃;一会儿又装作一副为大清着想的模样,说什么这是避免更大灾祸的权宜之计。他那一双眼睛里闪烁着贪婪的光,心里头盘算着只要李鸿章赶紧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自己就能从中捞取丰厚的好处,说不定能得到大笔的酬金,还能在国际上博得名声,为自己的仕途再添一把火。

 李鸿章站在那里,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一个“川”字,脸上的皱纹仿佛又深了几分。他内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翻涌着无尽的痛苦与无奈。一方面,他深知这些条件对于大清来说是何等的苛刻,割地赔款无异于剜去大清的心头肉,会让大清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可另一方面,列强的坚船利炮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大清的安危。科士达的聒噪就像一把把尖锐的针,不断地刺痛着他的神经,让他更加心烦意乱,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怎么挣扎都无法摆脱。这情景,活脱脱就是一场“狼狈为奸”的丑恶戏码。科士达那副丑恶的嘴脸和贪婪的行径,与列强的威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压力,将李鸿章逼到了一个几乎没有退路的绝境,让他更加左右为难,每一个决定都像是在刀刃上行走。

 时间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缓缓流逝,最终到了一八九五年的4月17号。大清国此时就像一个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老人,再也没有了反抗的力气。无奈之下,只能在那屈辱的条约上签了字。就这样,美丽富饶的台湾岛和宛如明珠般的澎湖列岛,如同被狠心的母亲抛弃的孩子,被迫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那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其中3000万的赎辽费,就像是从大清国那已经千疮百孔的躯体上硬生生割下的一块块肉,让大清国的财政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