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传奇王钟亭

第248章 乾坤图另有玄机(第2页)

 第三世是唐代的高僧三平祖师,生于唐兴元元年—784年(一说唐咸通十三年),法名义中,谥号为广济大师。这三平祖师俗家本姓杨,祖籍陕西高陵人。因其父官宦入闽,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元年(公元784年)诞生在福唐(今福清县),时值甲子岁正月初六日,他在襁褓之中就不食荤腥,也就是胎里素。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三年,义中跟着父亲来到泉州,拜于玄用禅师的门下,剃发出家,师赐法名义中,这年他十四岁。直到他二十七岁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义中先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是一种修炼方法,指的是禅定的时候身心经由定的势力所以领受的平等安和之相),做到安心虑,然后义中后来修奢摩他禅那(禅那,巴利语的音译,指的是处于极专注所缘的状态),达到正定寂止的境界。

 于是他顿明心要,肩扛锡杖,云游天下,拜师修证。十八年后,他学遍了佛教的经、律,也修证到了禅学义理。义中法师于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无疾圆寂,享年九十三岁。

 第四世,济公和尚为延寿和尚身边的沙弥弟子。

 第五世,是法安和尚。

 第六世是慧洪觉范,又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临济宗黄龙系传人。是主要活动于宋徽宗时期的北宋名僧,同时又是盛名于当时的诗人、散文家、诗论家、僧史家、佛学家。

 慧洪作为僧人的一生,是十分坎坷而奇特的。据其诗文集《石门文字禅》(下简称《文字禅》)卷二十四的《寂音自序》、《续传灯录》卷二十二以及《五灯会元》等可知,慧洪,又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十四岁时父母双亡,他成了孤儿,只好依三峰观禅师出家。慧洪生来聪明好学,“日记数千言,览群书殆尽”(《五灯会元》),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十九岁于东京天王寺试经得度,得度后他就在东京依宜秘深律师听讲《成唯识论》等经论。他在这一时期不仅广学经论,同时也旁猎子史,并以诗文与京师达官贵人相酬唱,在当时的诗坛上崭露头角。

 四年后,到庐山归宗寺依临济宗黄龙派下高僧真净克文学禅,真净移锡洪州石门寺,慧洪随至。慧洪天赋极高,加上学了一肚子的佛学理论和文字禅,这在讲究“不立文字”的禅门里恰恰是一种障道因缘。所以真净“患其深闻之弊”,于是对症下药,痛下箝锤。

 慧洪终于明心见性。但慧洪不但没有因此打消对语言文学的癖好,反而借助这种开启智慧的禅悟体验,大大增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才能。这一点也是宋代禅林中的风气所使然。唐末五代以来,由于禅僧和士大夫的密切交往而产生了双向影响,文入学禅,禅僧吟诗,一时蔚然成风。在北宋,丛林中吟诗作对十分普遍,和尚上堂说法、对机、勘验等,都基本上是以诗偈的形式进行的。慧洪终生热衷此道,原不足怪。问题在于,一般高僧的诗偈是紧紧与禅软化相联,可谓是以文辅化,来接引学人,歜其悟道的:而慧洪则多用以吟风咏月,与文人创作几乎没有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