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决战慕尼黑!海因克斯的无解难题!我们才是最强的球队!【求订阅】(第2页)
但托尼·克罗斯在这4场比赛里,都表现得很一般。
杨诚当然没法下定论说,这到底是因为他当时还比较年轻稚嫩,状态不够稳定,还是说他确实受到了情绪上的波动的影响。
但有一点,杨诚很清楚,托尼·克罗斯对拜仁慕尼黑有怨气。
更重要的是,之前效力于勒沃库森,他到底还是属于拜仁慕尼黑的球员。
可现如今,他已经是转会贝斯沃特中国人了。
这将是他职业生涯里,首次以非拜仁球员的身份前往慕尼黑安联球场。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杨诚又如何不担心?不过问呢?
在杨诚为贝斯沃特中国人的这一套战术体系里面,中场双核是缺一不可的。
形象一点来说,托尼·克罗斯是柱石,发挥着稳定的作用。
有他在,球队的下限就托住了。
莫德里奇是上限,他的存在让贝斯沃特中国人的进攻变得更加立体,更具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杨诚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托尼·克罗斯给喊过来问问。
“你放心吧,老大,我已经不是两年前的那个我了,我现在成熟多了!”
托尼·克罗斯再度莞尔一笑,希望能够让杨诚对他放心。
“我就坦白跟你说吧,我确实很想要在安联球场,在那些曾经质疑我的人面前,证明我的实力,但你放心,我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最后这句话,托尼·克罗斯已经说得很坦白了。
杨诚也是听到了这句话后,才感到放心的。
如果托尼·克罗斯否认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行,我相信你!”杨诚也笑着点头。
随后,杨诚又是狠狠地一通鼓励,这才放托尼·克罗斯走人。
其实,托尼·克罗斯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冷着脸,笑容并不多,甚至也不大吃鸡血、画大饼那一套。
这小子有点过于早熟,人间清醒的那种感觉。
但有意思的是,杨诚的鼓励,对他还是有用的。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
只有杨诚自己心里头清楚,那是因为托尼·克罗斯信任他!
当一个人真正信任另一个人的时候,总是特别容易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
当然,想要取得托尼·克罗斯的信任,尤其是发自内心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托尼·克罗斯离开后不久,莫德里奇也来到了杨诚的办公室。
对于球队的队长,杨诚换了另外一套说辞。
“托尼首次以客队身份
去拜仁,你怎么看?”杨诚关切地问道。
他流露出了些许的担忧。
莫德里奇察觉到了,“我觉得,他能够克服,而且我们也非常需要他。”
“我当然不怀疑他的实力,我也从不担心他在比赛中的表现,但我有点担心,他操之过急,或者说是被对方给利用了。”
顿了顿后,杨诚又提醒道:“你知道的,拜仁慕尼黑的这套中场可不好对付。”
古斯塔沃、季莫什丘克和施魏因斯泰格,全都是非常出色的中场悍将。
海因克斯也从来都不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主教练,他所采取的战术是全场的逼抢压迫战术。
“卢卡,我一直都相信,你是一个非常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人。”
杨诚深深地看着莫德里奇,“到了比赛里,多帮帮托尼,我们需要帮助他迈过这一关!”
莫德里奇明白杨诚的意思。
从托尼·克罗斯离开拜仁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虽说在采访中提到拜仁的次数不多,但基本都没什么好话。
甚至还会故意夸赞贝斯沃特中国人来贬低拜仁。
这引起了很多拜仁和德国球迷的愤怒和不满。
毫无悬念,托尼·克罗斯一定会成为安联球场最不受欢迎的人。
以他那种骄傲的性格,这只会更加激起他的怒气。
杨诚当然相信托尼·克罗斯控制脾气的能力,因为在杨诚前世的印象当中,从容优雅贯穿了托尼·克罗斯的整个职业生涯。
唯独只有在最后一场国家队的比赛,他失控了!
但现在的托尼·克罗斯毕竟还年轻,杨诚不敢打包票,所以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我明白,老大,你放心,他不仅是我的队友,更是我的朋友!”莫德里奇保证道。
……
德国慕尼黑塞贝纳大街,拜仁慕尼黑总部。
主教练的办公室里,海因克斯正跟助理教练彼得·赫曼讨论着关于即将到来的这场举世瞩目的欧冠8强淘汰赛。
贝斯沃特中国人可不是一支简单的球队!
“他们的中场一定要非常重视,尤其是托尼·克罗斯!”
海因克斯和彼得·赫曼两队隔着一张办公桌站着,而中间办公桌上则是摆着一张贝斯沃特中国人的战术站位图。
拜仁主教练伸手指着托尼·克罗斯的位置。
彼得·赫曼是海因克斯多年的老搭档,追随他执教了不少球队,包括勒沃库森。
所以,他对托尼·克罗斯也十分熟悉。
当年海因克斯执教勒沃库森时,托尼·克罗斯才初出茅庐,但争议也很大。
怎么说呢?
在当时所有人的眼里,托尼·克罗斯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球员。
或者说,他也并不像德国中场球员。
既不是马特乌斯、巴拉克、埃芬博格这种攻守兼备的全能硬汉,也不是代斯勒、死鱼眼梅苏特这种充满创造力和最后一传的球员。
他有着非常细腻的脚下技术,但他的节奏偏慢。
德国国家队主教练勒夫就不止一次提到过,托尼·克罗斯会拖慢德国国家队的反击速度。
更重要的是,他在防守当中缺乏力量对抗,速度也不快,导致他在中场不管是进攻、组织还是防守,看起来都很平庸。
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成功率高得吓人的传球。
但问题在于,他的传球很多都是很普通,很少令人眼前一亮的那种四平八稳的传球。
这样的一名球员在德国国内,自然也是饱受争议。
有人说他是一个天才,但也有人觉得,他被高估了。
海因克斯执教勒沃库森后,则是另辟蹊径,把他从传统10号位放到了左边前卫的位置,发挥出他右脚传中球的优势。
托尼·克罗斯也因为这一调整,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场蜕变。
但在南非世界杯上,他依旧表现一般,风头更是彻底被托马斯·穆勒给盖了过去。
从某种程度上,在2010年夏季,拜仁慕尼黑以托尼·克罗斯换诺伊尔,尽管还加了钱,但所有人都觉得很值得。
可当托尼·克罗斯在贝斯沃特中国人踢上比赛,并且是一下子就担纲主力,跟莫德里奇搭档核心之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对于海因克斯和彼得·赫曼等熟悉托尼·克罗斯的人来说,真正吃惊的不是托尼·克罗斯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而是杨诚对他的定位。
海因克斯等人跟托尼·克罗斯共事了2年,拜仁更是培养了他这么多年,对他的特点怎么可能不了解?
那为什么不用?
因为没有人想过要这么用。
大家都不是笨蛋,托尼·克罗斯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所有人都知道。
例如,他现在最被人吹捧的横向长传转移和斜长传。
很多德国球迷后来质疑拜仁,为什么当初就
没想过这么用托尼·克罗斯?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成功率太低了!
这几年,几乎所有欧洲球队都在购买数据分析,边路传中已经是一种被所有人公认的,效率最为低下的进攻手段。
根据opta统计的数据显示,通过这种长距离的横传和斜传转移到球场的另一侧,最终能够形成进攻威胁的概率,只有15%左右。
注意了,这里说的形成进攻威胁,包括进球、射门和攻入对方禁区。
是的,就是这么低!
试问,在越来越强调传球和控球的当下,谁还愿意为了这么低效的进攻去打造战术?
所以,不是没有人想到托尼·克罗斯要这么用。
而是打从源头开始,就没有球队愿意这么用。
那为什么贝斯沃特中国人就能用好呢?
这就是杨诚最神奇,也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远距离传球之所以效率低下,主要在于传球者往往在传球前需要时间来调整。
为了保证传球质量,传球轨迹往往是比较高,球速也比较慢。
接这种远距离的高球时,接球者往往很难第一下就把球停住,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调整,才能够发起进攻。
这一连串的短板就导致了,很多球队在远距离转移球后,防守一方很容易就迅速调整过来。
甚至可能接球者还没接到球,对方就已经抢先解围了。
这还怎么发动进攻?
但远距离传球的所有这些弊端,在托尼·克罗斯的身上统统都不是问题。
他的传球又快又平,准确率还极高,处理球还相当干净利落,接球者也好接。
可以说,只要接球者的停球能力不太差,基本都能接得到,迅速发动进攻。
更重要的是,杨诚还直接把两名边后卫给压上去。
就算接球者第一下没接好,边后卫前插后也能迅速形成进攻层次和梯次,组织起有威胁的攻势。
所以,这才有了现在全世界球迷都津津乐道的托尼·克罗斯。
还有,托尼·克罗斯稳定得惊人的传球,以及稍慢的节奏,这些在贝斯沃特中国人队内都不是问题。
因为他踢中场,并不是10号位。
他那种干净利落的一脚触球,在贝斯沃特中国人的传切体系里面,简直就是如鱼得水。
而他防守上对抗偏弱的短板,在杨诚球队里的整体防守理念下,也被掩盖得严严实实。
归根结底,还是杨诚太牛逼了!
是杨诚的这一套战术,造就了托尼·克罗斯!
以至于,现在摆在海因克斯、彼得·赫曼面前的就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
想要压制他们的传切打法,就要保持紧凑阵型,不轻易给对手传切的空间。
可一旦阵型紧凑了,托尼·克罗斯的长传和斜传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威胁。
所有人都看到了前面的莱万多夫斯基进球如潮,加雷斯·贝尔、迪马利亚、阿扎尔和沃尔科特如何犀利,如何防不胜防。
但前场是杨诚整个战术体系的终点。
而贝斯沃特中国人这一套战术体系的核心,一直都是在中场。
就是托尼·克罗斯和莫德里奇!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就目前来说,在贝斯沃特中国人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有效遏制这套中场双核。
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实际有效的办法。
除了铁桶阵。
强如拜仁慕尼黑,海因克斯也感到无比头疼。
“要不,人盯人?”彼得·赫曼提议道。
外界也一直传闻,拜仁会采取433阵型,也就是三后腰打法,古斯塔沃、施魏因斯泰格和季莫什丘克组成三后腰。
但其实,拜仁最擅长的还是4231。
也就是施魏因斯泰格搭档古斯沃特、季莫什丘克中的一个,前面是里贝里、托马斯·穆勒和哈米特·阿尔滕托普,前锋是戈麦斯。
这套打法在联赛中发挥出了非常好的效果。
但如果在欧冠赛场上,海因克斯有点担心压不住贝斯沃特中国人。
而外界猜测的三后腰打法,其实也属于4231的变种。
海因克斯在听了助理教练的提议后,没有立即表态,但眉头也没有松开。
人盯人能盯得住托尼·克罗斯?
这小子就是负责传球,而且处理球太干净利落了,跑位也极其聪明。
很多人都诟病他传安全球,但好像很少有人想过,他为什么总能够传出安全球?
想要传出安全球,就要让自己始终处在一个,既方便队友接球,又方便自己出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