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页)

 但他们省下的力气又在别的地方迸发了出来:

 大多数朝代,总有些立储问题,天幕一出,关于立太子之事争论的顿时更为激烈,都觉得这天象是在帮助自己——天命在我!!

 站在太子一方的臣子们据理力争,认为这是天幕警告说太子如刘据那般,有奸臣在其中挑拨皇帝与太子的关系,太子本身无错,不当废,应诛杀言废的奸人!

 站在想要夺嫡那一方的臣子自然反驳,认为这是天幕说当今太子如李承乾那般性狂偏激,不宜承宗庙,天象示警,正是提示当废!

 清康熙朝的倒霉太子胤礽无比熟练的撩袍跪下,迎着自家皇阿玛阴晴不定的表情,已经麻了——都二废二立了,爱咋咋地吧,爷累了。

 而最早的秦朝史官们,“焚书坑儒”前的时代,正疯狂翻检六国还未烧毁的史书,想寻找远古时期是否曾有名为汉唐的王朝,是否有名为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上古之王;

 已经“焚书坑儒”的时代,则只能翻阅宫内存本。

 那“太宗”“武帝”听起来像是谥号,但始皇帝认为后人不配评价先人,秦朝已经废除了谥号。

 这两位若是不在秦朝之前……那,恐怕就在秦朝之后。

 这对渴望长生不老、秦传万世的始皇帝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天启。

 更何况,若是天象提示的是太子问题,始皇帝也像是针对对象——他没立太子!

 是不是上天不满,要求他立个太子?

 就算是要他立个再废掉,也总得有个太子吧?

 尽管理论上来说,一般由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可名不正则言不顺。

 始皇帝春秋鼎盛时,梦想着长生不老,想着若是自己能寻得仙人,何必还要什么继承人?他自然可以自己统治秦朝千秋万代,为何要把一切拱手让人?哪怕那人是自己儿子也不行!

 群臣慑于他无上的威严,便也默然。

 但始皇帝年岁已高的时代,眼见着仙缘迟迟不至,长生不老难以实现,终于还是有人劝谏陛下早立太子。

 要不是始皇帝笃信鬼神,担心贸然杀了

他触怒上天,劝谏之人只有死这一个下场。

 但天象有迹,始皇帝不想获罪于天,于是暂且隐而不发,先静待天幕后续。

 随着史官们追溯前朝一无所获,秦朝朝堂上的气压也越来越低。

 汉朝稍好一些,毕竟汉武帝自带一个“汉”字,在汉之前只有一个秦,经验不足的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淳朴”的认为,若是不同朝代,肯定要取不同的名称,不可能和自己的“汉”撞名……他们自然想不到后世会有许多“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