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大义·名分·后果(第2页)
但说到底,为什么吴友仁在后来行事风格上敢这么大胆,能有这样的胆子,能这么放飞自我?根子不就是在之前他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发动反叛之后,朝廷一而再再而三,一直没有打过他,一直没能获胜、把他的那片地方打下来吗?
不就是因为后来朝廷虽然派了丞相带着数万大军前去镇压的时候,虽然气势上看起来非常旺盛,但是最终双方也没有正儿八经真刀真枪地分出一个高下,打出个结果,把吴友仁那边打趴下,而是选择了和吴友仁谈条件、而且是全面接受了吴友仁提出来的条件吗?
这没有打赢过,而且后来还是接受了对方提出来的条件……
我要是吴友仁,我也会觉得这就是证明了朝廷不行啊!
而既然朝廷不行,那我虽然没打算继续明着和朝廷对立了,可又为什么不能随意一点?
反正朝廷不行,朝廷根本动不了我啊!
“……其实还有个问题,”另一个人低声开口,“我反正是这么觉得的……之前这个丞相戴寿同意了吴友仁的条件,除了导致双方没有分出个高下,吴友仁那边都觉得朝廷根本不行,还导致了……”
“导致了吴友仁之前那个所谓的‘清君侧’的名号给落实了!给变成真的了!”
这个结果相当重要。?x-q^k-s¨w?.\c^o′m′
因为如果明夏朝廷如果不同意吴友仁的条件,没有答应他的话,那么吴友仁就不能说是他“一片公心”“为了朝廷,为了天下”“清君侧”“忠君爱国”……因为这所谓的“清君侧”的口号,只是他那边自己声称的!
自己声称,那就不能完全作数。
古往今来,那么多反叛的王侯大臣们,有多少都打着“清君侧”的名号?然后,等他们真的打到了京城里面后,他们就直接把皇帝废掉或者变成了傀儡,自己成为了天子。
所以,如果只是吴友仁那边自己号称自己要“清君侧”,那其实并不能站得住脚。如果明夏朝廷想,那他们就只能是乱臣贼子——野心勃勃,忘却恩德,在旧主刚刚身故小主子年幼的时候就翻脸不认人……
师出有名,不管是名义、还是名声,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