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裴徽给郭子仪的重礼(第2页)

 他们一边咀嚼着食物,一边匆忙地再给心爱的战马喂上最后一口清水,并顺手拿起梳子快速地替它们梳理最后一下毛发。

 做完这些之后,士兵们纷纷翻身上马,只不过此次所乘骑的皆是那些脚力相对较差的马匹。

 他们都是一人双马。

 在飘扬的令旗指挥之下,一队队全副武装的骑兵井然有序地向着晋阳城的方向进发而去。

 马蹄声响彻云霄,扬起阵阵尘土,仿佛一条蜿蜒的长龙,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然而,队伍前行的步伐却异常迟缓,仿佛背负着重担艰难跋涉。

 每前进一段不长的距离后,郭子仪都会果断地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并利用这段时间休整队形、调整战术部署。

 就这样,短短不过十二里的路途,这支庞大的军队竟然耗费了足足一个多时辰才走完。

 当距离叛军大约还有两里的时候,一片广袤无垠且地势较为平坦的盐碱地出现在眼前。

 在这片盐碱地中央,有一处坡度极小的坡地。

 郭子仪目光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地形特点,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停止进军的命令。

 此刻,站在这个小小的坡地上,他们已然能够清晰地望见两里之外的叛军骑兵。

 而那些叛军,也同样稳稳地占据着另一块稍高一些的小坡地。

 尽管这些被称为“坡地”的地方高度有限,但对于来去如风的骑兵而言,这样微小的高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在两军即将交锋的关键时刻,哪怕只是一丁点的地形优势,双方将领都绝不会轻易放过。

 郭子仪凝视着远处的叛军阵营,眉头不禁微微皱起。

 通过对敌军阵势的观察,他意识到安守忠绝非等闲之辈,而是一个深谙兵法、善于作战的劲敌。

 只见那叛军的阵形宽阔无比,同样也是延绵数里,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巨大的黑色长蛇盘踞在河西边军的正前方。

 粗略估计,叛军的兵力明显多于河西边军,起码多出一倍有余,大概在两万至三万骑兵之间。

 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让郭子仪心中暗自思忖应对之策。

 然而,尽管人数稀少,但河西边军的将士们毫无惧色,心中反倒燃起了熊熊的滔天战意。

 毕竟,这支由王忠嗣亲手培育出来的河西和陇右边军,与安禄山所率领的人马之间素有仇怨。

 郭子仪目光如炬,锐利地扫视着战场,试图寻找到安守忠的帅旗所在之处。

 可任凭他如何仔细搜寻,那面象征着敌军统帅的旗帜却始终未曾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

 此时此刻,双方军队陷入了短暂的对峙状态。

 两边的将领皆趁着这段宝贵的时间,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自己正面对峙的敌手。

 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分析着对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战术安排。

 与此同时,士兵们也争分夺秒地忙碌着,进行着最后的战斗准备工作。

 河西边军这边,一万名英勇无畏的骑兵严阵以待。

 其中,有九千名骑兵属于轻骑部队,他们行动敏捷,擅长长途奔袭和游击作战;另外还有一千人组成了重骑兵方阵,这些重骑兵乃是战场上的攻坚力量。

 为了最大程度地节省马力和保持体力,这一千名重骑兵在战前采取了特殊的策略。

 他们事先仅仅穿好了坚固的身甲,至于披膊、臂护、垂缘、膝裙等其他防护部件,以及宵、兜鉴、面具等装备,则需要在临战之际迅速披戴上马。

 不仅如此,就连战马的马甲也是在上一次休息整顿队形的时候便已提前披挂完毕。

 待到即将发起骑兵冲锋大战之时,重骑兵们方才会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所有装备的穿戴,然后换上另外一匹雄健的战马,如钢铁洪流一般冲向敌阵。

 叛军并未趁机发起攻势,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直至瞧见河西边军停下脚步,他们竟然仍未跨上自己的战马。

 叛军的士兵在上马之前,也需仔细检查自身携带的兵器以及各类装备。

 对于此景,杜黄裳尚不明就里,然而郭子仪与岳天刚心中却跟明镜似的——这意味着出现在眼前的这批叛军骑兵算是真正的精锐!

 但凡历经无数次战火洗礼、堪称真正精锐的骑兵部队,不论所面对的敌手如何强大,皆能够始终维持沉着冷静、泰然自若的状态。

 岳天刚压低声音,向身旁一脸疑惑的杜黄裳详细解释道:“这些叛军在上阵前有条不紊地检查武器装备,足见其训练有素且纪律严明,绝非一般乌合之众可比。”

 杜黄裳闻听此言,连忙拱手谢过道:“多谢岳将军解惑。”

 言罢,他抬起头望向天空,只见阴云密布,沉甸甸地压在众人头顶上方,仿佛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此刻的杜黄裳身着一套由天工之城精心打造而出的珍贵钢甲,虽说这套铠甲较河西将士所披挂的铁甲要轻便不少,但其重量依旧不可小觑。

 相较于平日里所穿的丝绸长袍而言,这副钢甲着实令杜黄裳感到颇为不适,行动间也多了几分束缚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