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文化传承(第2页)
负责工程的官员站在一旁,指挥着施工。一位老者路过,好奇地问道:“大人,这是在修建什么呀?”
官员微笑着回答:“老人家,这是陛下下令修建的书馆,以后会收集天下各类书籍,供大家阅读学习呢。”
老者听后,眼中满是惊喜:“哎呀,这可真是太好了!咱大唐文化博大精深,有了这书馆,子孙后代就能更好地学习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了。”
与此同时,各地的书籍收集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洛阳,一位年轻的书生听闻朝廷号召献书,赶忙回到家中,翻找出自己珍藏的数本古籍,匆匆赶往官府。
书生对负责收书的官员说道:“大人,这些古籍是我家世代相传的,我听闻朝廷修建书馆,便想着将它们献出,希望能为文化传承尽一份力。”
官员接过书籍,仔细查看后,称赞道:“这些古籍十分珍贵,你此举实乃大义。朝廷定会给予你相应的报酬。”
书生连忙摆手:“报酬倒是其次,我只希望这些书能在书馆中得到妥善保存,让更多人受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书馆陆续建成。长安的书馆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内部藏书丰富,分为经、史、子、集等多个区域,方便读者查找。
书馆开放当日,长安城内的学者、文人纷纷前来参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走进书馆,看着一排排书架上摆放整齐的书籍,激动得热泪盈眶:“如此众多的书籍汇聚于此,实乃我大唐文化之幸啊!”
这时,一位年轻的学子好奇地问老学者:“先生,这书馆对我们文化发展究竟有何重要意义呢?”
老学者神情庄重地说道:“孩子,书馆就如同一座文化的宝库,它将我们大唐乃至前人的智慧结晶汇聚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可以追溯历史,汲取古人的智慧;可以与不同的思想碰撞,激发新的灵感。它是文化传承的根基,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在书馆的讲堂内,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正在进行。主讲的是一位知名的儒家学者,他正在讲解《论语》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台下坐满了听众,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
学者讲完后,一位年轻人站起来提问:“先生,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将儒家的治国思想与现实相结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