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九)(第2页)

 但话说回来,这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可苦了我们这些凡人了。你想啊,身体里的那股子热气,本来是想趁着春天往外发散的,结果外面太冷,硬生生给逼了回去,这不,就成了“民病热于中”了。就像是吃火锅的时候,火锅太辣,你本想把辣味往外哈气散去,结果一出门就是寒风凛冽,那辣味只能在肚子里翻腾,烧得你直冒汗。

 说到这里,如果咱们中医老祖宗在,肯定会开一剂方子来调和这内外的温差。这方子啊,就叫“清热解郁汤”,听着就挺高大上的吧?其实配料挺简单,就是金银花30克(那可是清热解毒的小能手)、连翘20克(能帮你把体内的热气往外推一推)、黄芩15克(清热燥湿的高手)、淡竹叶10克(利尿清心火,让你从里到外都凉快下来)、再加上甘草5克(调和药性,就像是个和事佬,让大家都别打架)。把这些药材放在一起,加水没过药材两指宽,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半小时,一碗清清爽爽的“清热解郁汤”就完成了,保证你喝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轻盈了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穴位嘛,咱们得说说“内庭穴”,这可是个去火的宝贝穴位,位于脚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小灭火器,平时觉得心里有火,或者吃多了上火的东西,不妨按揉一下这个穴位,每次按个三五分钟,力度适中,别太温柔也别太粗鲁,就像是在和穴位里的火气谈判:“嘿,哥们儿,咱商量商量,能不能别这么闹腾了?”

 再聊聊脉象吧,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切”指的就是摸脉了。如果体内有热,脉象往往会表现为洪大有力,就像是夏天的海浪,一波接一波,汹涌澎湃。这时候啊,你就得留意了,是不是最近吃多了辛辣,或者熬夜太多,导致身体里的“小火苗”越烧越旺了?这时候,除了喝我们前面提到的“清热解郁汤”,还得调整作息,多喝水,少吃点上火的食物,让身体回归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咱们的身体其实挺智能的,它会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们它的状态,比如舌苔厚了、口气重了、皮肤长痘了,都是身体在喊:“嘿,主人,我有点不对劲儿啦!”所以啊,平时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就像关心最好的朋友一样,它好,你也好,对吧?

 总之呢,这“二之气”虽然有点调皮,但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应对,就能轻松化解它的“恶作剧”。记住,不管外面天气怎么变,保持内心的平和,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还有,别忘了偶尔给自己熬一碗“清热解郁汤”,让身体内外都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每一天的阳光和雨露,不是吗?

 这“三之气”,简单来说,就是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时段,老天爷开始施展它的“政令”了,就像现在的环保局发布空气质量报告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关于风的。

 风,那可是自然界里的一位调皮鬼,时而温柔如初恋的微风拂面,时而狂野得像摇滚乐现场的风卷残云。在这个“三之气”的时候,风这家伙就开始频繁地出来溜达,而且还不是那种简单的散步,是带着点力量和节奏的“时举”——就是时不时就给你来个惊喜,吹得你头发凌乱,衣服飘飘欲仙。

 但你知道吗?这风啊,可不仅仅是外在的捣乱分子,它还能悄悄溜进咱们的身体,搞点小动作。这时候,咱们的老百姓们就容易患上一些“风”引起的毛病,比如眼泪不受控制地往外流,就像是看了一部超级感人的电影,但其实啥也没发生;还有耳朵里嗡嗡作响,好像总有只小蜜蜂在里面开音乐会;手脚呢,时不时就来个“自由体操”,自己动起来,让人一脸懵圈;最难受的是,头还会晕乎乎的,感觉自己像是坐上了旋转木马,停不下来。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耳朵、眼睛和脑袋了?别急,咱们老祖宗早有对策。在古代,他们可能会推荐按摩一些神奇的穴位来缓解症状,这些穴位放到现代,名字虽然没变,但咱们得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理解它们。

 比如说,“风池穴”,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风的秘密基地,藏在咱们后脑勺下方,两根大筋的外侧凹陷处。想象一下,你站在海边,风从背后吹来,刚好吹进这个“池子”里,如果你能在这里按一按,就像是给风设了个路障,让它别那么轻易地溜进你的身体。每天用指腹轻轻揉个几分钟,保证你耳朵里的“小蜜蜂”安静不少,头也不那么晕了。

 再来个“睛明穴”,顾名思义,就是眼睛的明亮之穴,位于咱们的内眼角上方,鼻梁旁边的小窝里。这穴位就像是给眼睛装了扇窗户的开关,轻轻一抹,就能让眼泪不再泛滥,眼睛也变得更加有神。

 当然,除了按摩,咱们的老祖宗还爱用草药来调理身体。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会开出一个叫做“防风通圣散”的方子。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密武器,专门对付那些“风”带来的小恶魔。

 防风通圣散的配方可不简单,里面有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等十七味药材(注意,这里我列举的是主要药材,实际配方可能根据医家和个人体质有所调整)。咱们把这些药材想象成一群英勇的战士,防风就像是领队的大将军,专门对付那些入侵的风邪;荆芥穗和薄荷就像是侦察兵,能快速找到并清除体内的热气;麻黄则是开路的先锋,打开毛孔,让邪气有路可退;大黄、芒硝这些就像是后勤部队,负责清理战场,把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

 换算成现代的计量单位,大致可以这样配置:防风、荆芥穗、薄荷各6克,麻黄、大黄、芒硝各9克,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各12克,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白术各9克(具体用量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和医生建议调整),甘草可以稍微少一些,大约3-6克,作为调和药性的使者。把这些药材放在一起,加水煎煮,就像是在熬制一锅神秘的汤药,喝下去之后,身体里的“风”就被慢慢赶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脉象嘛,这可是中医诊断里的重头戏。在这个“三之气”的时段,如果你感觉自己脉搏跳动得有点快,像是被风推着跑,而且摸起来有点浮,就像是水面上漂浮的叶子,那可能就是风邪在作祟了。这时候,找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让他们帮你把把脉,就像是给身体做个全面的“体检”,然后再根据情况调整饮食、作息,或者开点草药调理,保证你又能生龙活虎,不被风吹得晕头转向了。

 总而言之,这“三之气”虽然有点小风波,但咱们有老祖宗的智慧保驾护航,完全不用怕。按摩按摩穴位,喝点草药汤,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就能轻松应对大自然的各种小考验啦!记得,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咱们得好好呵护它哦!

 说到这“四之气”,咱们得先想象一番夏日的热烈场景。这不,夏天一到,那溽热的暑气和潮湿的热气就像是两个不服输的小伙伴,非要在咱们身体的左侧上方来一场“谁怕谁”的较量。这较量吧,咱们看着热闹,可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就倒霉了,它们得承受这外来的“热情”侵扰。

 说到这,古代的老中医们就总结了,这时候的人啊,容易得个啥病呢?“黄瘅”,听着就像是皮肤被太阳晒得金黄金黄的,还带点萎靡不振的样子。不过,这可不是简单的晒伤哦,它其实是身体内部湿气太重,脾胃功能受影响,导致的一种黄疸病。然后呢,还有个“胕肿”,这个词儿现在咱们不怎么用了,但换个说法,就是腿脚啊、手臂啊这些地方,莫名其妙地就肿了起来,像是被谁偷偷充了气一样。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小身板了?别急,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可不是光用来吓人的。既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那解决方案自然也就有了。

 首先,咱们得聊聊这“黄瘅”怎么治。在古代,有个方子挺有名,叫做“茵陈蒿汤”。听着就像是大自然的馈赠,对吧?这方子简单,就三味药:茵陈蒿、栀子和大黄。茵陈蒿呢,就像是身体里的清洁工,能把那些湿湿热热的东西给扫出去;栀子呢,清心火,还能利尿,帮身体排毒;大黄,那可是个猛将,通肠排便,把体内的垃圾一并带走。怎么配比呢?按照古代的计量,大约是茵陈蒿六两(换算成现在的克,大约是180克,当然,实际使用时得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这里只是为了说明),栀子十四枚(咱们就大约算它20克吧),大黄二两(60克左右)。把这些药材煮成汤,喝上几天,身体里的那股子“湿热之气”就能得到有效缓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