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问篇第二十八(八)(第2页)

作用:合谷穴可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高手!针灸或按摩这个穴位,不仅能快速缓解头痛、牙痛、咽喉肿痛等上火症状,还能治疗打嗝、胃痛、便秘等消化问题。而且,它还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对于失眠、焦虑等问题也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哦!

有一天,黄帝碰到了岐伯,俩人就开始聊起了天。黄帝问:“岐伯啊,你说这人有时候喷嚏打个不停,咋整呢?”岐伯一听,嘿嘿一笑,说:“这事儿简单,补足太阳、眉本就行啦!”

黄帝一听,眉头一皱,心想:“啥玩意儿?太阳、眉本?这是哪跟哪啊?”岐伯一看黄帝这迷茫样,就知道他没听懂,于是就开始了一段爆笑又详细的讲解。

岐伯说:“黄帝啊,你看这‘补足太阳’,说的其实就是咱们中医里的足太阳膀胱经。这条经络啊,可是咱们人体里的大功臣,从头到脚,贯穿全身。它要是出了问题,人就容易感冒、头疼、脖子僵,还有啊,就是喷嚏打个不停!所以,咱们得给它补补。”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那咋补呢?”

岐伯说:“补嘛,当然是用针灸啦!咱们可以针灸这条经络上的一些重要穴位。比如说,风门穴、肺俞穴、脾俞穴等等。这些穴位啊,都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能量站’,针灸它们,就能给这条经络加油打气,让它恢复活力!”

黄帝一听,来了兴趣:“那你快说说,这些穴位都在哪儿?有啥作用?”

岐伯就开始一一介绍:

风门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风门穴啊,顾名思义,就是风邪入侵的门户。针灸这个穴位,可以驱散体内的风寒邪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你想象一下,冬天寒风凛冽,你站在外面,冷得直打哆嗦。这时候,如果有人在你背后给你针灸一下风门穴,你立马就会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喷嚏嘛,自然也就止住了。

肺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肺俞穴是肺脏在背部的反映点。针灸这个穴位,可以调理肺脏的功能,增强肺部的宣发肃降能力。你想啊,肺是咱们人体的呼吸器官,它要是出了问题,人就容易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而喷嚏呢,其实就是肺气宣发不畅的一种表现。所以,针灸肺俞穴,就能让肺气顺畅起来,喷嚏自然也就没了。

脾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脾俞穴是脾脏在背部的反映点。针灸这个穴位,可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你可能会问:“喷嚏跟脾有啥关系啊?”嘿,关系可大了去了!中医认为啊,脾是后天之本,它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如果脾虚了,身体就会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而喷嚏呢,其实就是身体在向你发出警告:“喂,老兄,你脾虚了,得赶紧补补啊!”所以,针灸脾俞穴,就能增强脾胃的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喷嚏嘛,也就跟着消失了。

黄帝一听,连连点头:“原来如此!那‘眉本’又是啥呢?”

岐伯笑了笑说:“眉本啊,其实说的就是咱们眉毛根部的攒竹穴。这个穴位啊,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位之一。针灸它呢,可以疏通经络、醒脑开窍、明目安神。你想啊,有时候你喷嚏打个不停,其实就是膀胱经不通畅、肺气宣发不畅的表现。而攒竹穴呢,就像是膀胱经上的一把‘钥匙’,针灸它就能打开这把‘锁’,让膀胱经通畅起来。肺气顺畅了,喷嚏自然也就止住了。”

黄帝一听,哈哈大笑:“老岐啊,你这解释得太到位了!不过啊,我还是有个疑问:为啥针灸这些穴位就能治病呢?”

岐伯就开始给黄帝科普起了中医的针灸理论:“黄帝啊,你看这人体啊,就像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经络呢,就是这个网络的线路;穴位呢,就是线路上的‘开关’。针灸这些穴位呢,就像是调整这些‘开关’的状态。有的穴位呢,针灸一下就能打开身体的‘能量阀门’,让气血流通起来;有的穴位呢,针灸一下就能关闭身体的‘病邪之门’,让病邪无处遁形。所以啊,针灸这些穴位就能治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