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传篇第二十九(一)(第2页)

“所以啊,黄帝啊,我觉得咱们中医的智慧那可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您要是真能把咱们中医的智慧推广到全世界去,那可真是一件造福全人类的大好事啊!到时候啊,咱们中医可就真成了‘国际网红’啦!哈哈!”

这天,黄帝又找上了岐伯,一脸诚恳地问:“岐伯啊,你说我这想给人看病,得怎么个顺藤摸瓜法呢?总不能一去就给人开方子吧,那不得被骂死啊!”

岐伯一听,哈哈一笑,捋了捋他那长长的白胡子,慢悠悠地说:“这事儿啊,简单!你得学会‘四问’法则,保证你看病前能先摸透病人的底细,然后再对症下药,那叫一个稳准狠!”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连忙追问:“哦?快快道来,是哪‘四问’?”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爆笑讲解:

“这第一问啊,叫做‘入国问俗’。你想啊,要是你去别的国家给人看病,一进门就按照咱们这儿的习惯来,那不得闹笑话嘛!比如,你跑到一个以胖为美的国家,结果一看病人是个小胖墩儿,你张口就说:‘哎呀,你这得减肥啊!’那不得被人家赶出门去?所以啊,得先问问当地的风俗习惯,了解了解他们的审美和健康观念,这样才能不踩坑嘛!”

黄帝一听,笑得前仰后合,说:“这还真是,得先学会‘入乡随俗’,不然我这医术再好,也得先学会做人啊!”

“接下来是第二问,‘入家问讳’。这个就更有意思了,你得记住,每个家庭都有那么几个不能提的小秘密,或者忌讳的事儿。比如,你去一户人家,一进门就问:‘哎呀,听说你们家的老太太最近身体不太好?’结果人家老太太正健健康康地在院子里晒太阳呢,你这不是找抽嘛!所以啊,得先问问人家家里有没有什么忌讳的话题,免得哪壶不开提哪壶,到时候别说看病了,连门都出不了!”

黄帝听完,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说:“这还真是一门学问啊,看来我得先学会察言观色,再谈治病救人了!”

“第三问,‘上堂问礼’。这个嘛,就是你得懂点基本的礼仪。你去给人看病,总不能一进门就大呼小叫,或者随地吐痰吧?那样人家还不得把你轰出去?所以啊,你得先问问人家家里的规矩,比如进门要不要脱鞋,要不要先洗手,或者要不要给长辈行礼什么的。这样,你才能显得彬彬有礼,让人家觉得你是个靠谱的大夫!”

黄帝点头如捣蒜,说:“对对对,这个太重要了,不然我这医术再高明,一看就是个粗鲁汉子,谁还敢让我看病啊!”

“最后啊,就是咱们的重头戏,‘临病人问所便’。这个嘛,就是你得问问病人自己喜欢怎么治疗,或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习惯。比如,有的人就喜欢喝苦药汤,觉得那样才有效;有的人呢,一闻到药味就吐,那你就得想办法换个方式给药。还有啊,有的人喜欢针灸,觉得针一扎上去,病就好了一半;有的人呢,一看见针就晕,那你就得用其他方法了。所以啊,你得先问问病人,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他的治疗方案!”

黄帝听完,连声称赞:“岐伯啊,你这‘四问’法则,简直就是看病前的‘武林秘籍’啊!有了这个,我这看病的技术,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岐伯一听,也笑得合不拢嘴,说:“哈哈,黄帝啊,你这夸奖我可不敢当。不过啊,这‘四问’确实是我多年行医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你要是真的能运用到实践中去,那看病的效果,绝对会事半功倍!”

说到这里,黄帝和岐伯相视一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无数病人在他们的治疗下康复出院的美好画面。

当然了,这“四问”法则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是一门大学问。你得学会观察、倾听、思考,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都不一样,你得像侦探一样,一点点地搜集线索,然后才能找到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