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清浊篇第四十(二)(第2页)
“再说说手太阴肺经。中府穴,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 1 寸,平第 1 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 6 寸。中府穴可是肺经的一个‘大前门’,外界的清气好多从这儿进来。它对治疗咳嗽、气喘这些肺部问题效果不错,就像给肺这个‘大风扇’做保养,让它能顺畅运转。
“太渊穴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太渊穴就像肺经的一个‘能量分配站’,把进来的清气分配到身体各处。要是感觉呼吸不顺畅,按按太渊穴,能让呼吸舒服点,就像给呼吸加了点‘动力剂’。
“列缺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5 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这个穴位可神奇啦,对头痛、项强、咳嗽这些症状都有效果。就像一个‘多功能小卫士’,守护着咱们的头部、颈部和肺部。”
“接着说足太阴脾经。隐白穴在大脚趾内侧,趾甲角旁 0.1 寸。隐白穴就像脾经的‘小起点’,很多浊气从这儿进入脾经。它对治疗月经过多、便血这些问题有帮助,就像一个‘止血小能手’。
“太白穴在跖区,第 1 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太白穴就像脾经的一个‘能量加工厂’,能把进来的气进行加工处理。要是脾胃不好,消化不良,按按太白穴,能帮助脾胃更好地工作,就像给脾胃这个‘大厨’打打气。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三阴交穴可是个‘明星穴位’,对妇科疾病、脾胃虚弱、失眠这些问题都有效果。就像一个‘万能小天使’,照顾着咱们身体的好多方面。”
黄帝听完,又问道:“岐伯啊,你说了这么多穴位,那针刺这些穴位的时候,具体该咋操作呢?有没有啥要注意的地方?”
岐伯回答道:“黄帝呀,针刺穴位可不是个小事儿,得特别小心。先说少泽穴,针刺的时候,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就像给这个‘小入口’稍微通一通,让里面的浊气能排出去一点。不过要注意,点刺的时候手法要轻,别太用力,不然会疼得跳起来。
“后溪穴针刺的时候,直刺 0.5 - 1 寸。进针的时候要慢慢的,感觉手下有得气的感觉,就是有点酸酸胀胀麻麻的,那就对啦。留针的时候可以适当活动活动手腕,让气血更顺畅。
“肩贞穴针刺的时候,直刺 1 - 1.5 寸。这个穴位肌肉比较丰厚,进针的时候稍微用点力,但也要注意别伤到里面的重要组织。针刺后可以轻轻按摩一下周围,让气血更好地流通。
“中府穴针刺的时候,向外斜刺或平刺 0.5 - 0.8 寸,可千万别直刺,不然容易伤到肺脏。就像给肺这个‘大宝贝’挠痒痒,得小心翼翼的。
“太渊穴针刺的时候,避开桡动脉,直刺 0.3 - 0.5 寸。因为这个穴位旁边有动脉,所以下针的时候得特别小心,不然碰到动脉,那可就麻烦大啦。
“列缺穴针刺的时候,向上斜刺 0.5 - 0.8 寸。进针的时候可以顺着经络的方向,这样更容易得气,效果也更好。
“隐白穴针刺的时候,浅刺 0.1 寸,或者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就像给这个‘小起点’轻轻点一下,让它发挥作用。
“太白穴针刺的时候,直刺 0.5 - 0.8 寸。进针后可以适当提插捻转,让穴位得气更充分,帮助脾胃更好地运转。
“三阴交穴针刺的时候,直刺 1 - 1.5 寸。这个穴位比较常用,针刺的时候要注意角度和深度,根据病人的胖瘦适当调整。
“针刺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而且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灵活调整针刺的手法和留针时间。要是病人身体比较虚弱,针刺的力度就得轻一点;要是病情比较严重,可能需要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和留针时间。”
黄帝想了想,又问道:“岐伯啊,这些穴位除了治病,在日常保健中能起到啥作用呢?咱们平时该咋利用它们呢?”
岐伯笑着说:“黄帝呀,这些穴位在日常保健中作用可大啦!就说少泽穴,哺乳期的妈妈要是乳汁分泌不足,没事的时候就用手指轻轻按按少泽穴,说不定能让乳汁多起来,就像给乳汁分泌开了个‘小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