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从收编溃兵开始称霸南洋土豆勇者
第545章 南华大学科学计算中心(第3页)
这自
然是张弛这位“先知”的手笔。
此刻,数十名学生和几位讲师、教授正端坐在各自的“工位”前,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地盯着那跳跃着字符和数字的绿色屏幕。
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发出“噼里啪啦”如同骤雨般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独特的电子交响乐。
整个大厅除了这密集的键盘声和机器散热风扇的低沉嗡鸣,再无其他杂音,充满了一种近乎神圣的专注学术氛围。
这里运行的,正是这个星球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盘古一号”。
它庞大的身躯被安置在隔壁更加隐秘、恒温恒湿的主机房内,通过复杂的线缆与这些操作终端相连。
其恐怖的运算能力——约90,000次加法/秒或7,000次乘法/秒——被巧妙地分割、分配给科学计算中心内的每一个操作终端。
这个速度,是白鹰那边刚刚开始组装、尚未完全投入使用的eniac的数十倍。
没错,之前的盘古一号,已经被转移到了南华大学。
至于皮埃尔真正为之奋斗的核心项目——代号‘荒洪’的原子弹研究基地,自然换上了更先进的设备。
那里运行的是改进型的“盘古二号”,运算能力已提升至惊人的20,000次乘法/秒,专门用于处理那关乎国家命运的、海量而复杂的核物理计算。
然而,张弛对此并不满足。
不过张弛还是不太满意,毕竟历史上,60年代,白鹰可是用晶体管搞出了ibm7030stretch,其运算能力里程碑式的突破了1百万次/秒。
因此在一次绝密会议上,他提到过白鹰正在秘密推进的晶体管计算机项目,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运算能力将有巨大突破。
因此,新成立的“南洋合众国无线电工业第三研究所”,正夜以继日地攻坚,不仅研究更先进的并行计算架构,也在疯狂攻关更大容量、更可靠的存储设备(磁芯存储器),目标就是保持南洋在电子计算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