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在民国大卖的南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为创业的二代,林永固的‘永固牌’缝纫机是造出来了,质量也还过得去,价格也比进口的约翰货、白鹰货便宜一大截。
但销路却迟迟打不开。
原因很简单,对于绝大多数刚刚在南洋站稳脚跟、甚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家庭来说,一台售价近百南洋元的缝纫机,依然是件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有那钱,不如多买点米面油盐,或者给家里添置些更紧要的东西。
至于做衣服?
一般百姓买不起成衣,扯点布回来手缝也能将就,无非是慢一点、累一点。
穷人的时间和力气,是最不值钱的。
林永固看着仓库里越堆越多的缝纫机,急得嘴角起泡,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生怕银行哪天就来收走他的厂子和家里的橡胶园。
转机发生在几周前。
随着那种叫“的确良”的化纤布像风一样刮遍大街小巷,林永固敏锐地发现,来他这小厂门口转悠的布店老板、小裁缝铺的师傅,甚至一些看起来像是跑单帮的小商人,突然多了起来。
起初他们只是问问价,后来就开始三台五台地拿货。
再后来,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数量越来越大。
“林老板,还有货没有?再给我发十台,急用。”
“老林,咱们合作一把,你这机器,我包销五十台,价格好商量。”
林永固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砸懵了。
他赶紧跑去市面上打听,才恍然大悟。
的确良布太便宜了,价格只有棉布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无数原本只能望“布”兴叹的普通家庭,现在终于有能力频繁地买布做新衣服了。
意味着无数小裁缝铺的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原来可能十天半个月才接一单,现在一天就能接好几单。
意味着很多城市里女性,也开始算计,老是求人裁衣服或者手缝太麻烦,既然现在布便宜了,咬咬牙买台缝纫机,自家做衣服又快又好,还能接点零活帮补家用,好像也不是不能承受?
市场的需求被便宜布料彻底激活了。
而他生产的这种结构简单、皮实耐用、价格亲民的老式脚踏缝纫机,正好踩在了这股浪潮的节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