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7章 尸易无限(62)(第2页)

 霍景年放下手里的工具,接过回信,脸上露出了笑容:“太好了!咱们终于能找到剩下的青铜器了。只是金刚山那边地形复杂,又有很多原始森林,寻找起来肯定不容易。”

 “没关系,只要有线索,咱们就不能放弃。”吴贤坚定地说,“而且这次有朝鲜专家的帮助,还有专业的考古队,肯定能找到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几天后,吴贤和霍景年跟着中国的考古队,踏上了前往朝鲜半岛的火车。火车穿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朝鲜文物部门的专家已经在车站等候。双方寒暄过后,立刻前往金刚山,开始了寻找青铜器的工作。

 金刚山果然名不虚传,山峰险峻,森林茂密,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和湍急的河流。考古队分成几个小组,在山里进行地毯式搜索。吴贤和霍景年跟着一个小组,在山里走了整整一个星期,却什么也没找到。

 “会不会是线索错了?”一个年轻的队员有些沮丧地说。

 吴贤摇摇头:“不会的,纸条上写得很清楚,肯定就在这附近。咱们再仔细找找,说不定藏在山洞里。”

 又走了两天,他们来到一个偏僻的山谷,山谷里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吴贤让队员们点亮火把,走进山洞里。山洞里很宽敞,墙壁上刻着一些模糊的图案,像是渤海国的纹饰。走到山洞的尽头,他们发现了一个石门,石门上刻着和上京龙泉府地宫一样的云纹。

 “就是这里!”吴贤兴奋地喊道,赶紧拿出从耶律大石地宫带出来的青铜爵,放在石门的凹槽里。只听“咔嚓”一声,石门打开了,里面放着几个木箱。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里面果然是几件商代的青铜器——有青铜鼎、青铜簋、青铜尊,还有一把青铜剑,上面刻着精美的饕餮纹,和之前找到的青铜爵、青铜镜、青铜鼎正好凑成一整套!

 “太好了!终于凑齐了!”霍景年激动得热泪盈眶,手里拿着青铜鼎,仔细地看着上面的纹饰,“这可是完整的商代青铜器套装,太珍贵了!”

 朝鲜专家也激动地说:“没想到能在这里找到这么珍贵的文物,这对研究中朝两国的历史文化交流太重要了。”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把青铜器小心翼翼地包装好,运往朝鲜的博物馆进行临时保存。吴贤和霍景年则和朝鲜专家一起,整理寻找过程中发现的资料,撰写考古报告。他们还达成协议,这些青铜器将在中朝两国的博物馆轮流展出,让两国的百姓都能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

 在朝鲜待了一个月后,吴贤和霍景年带着考古报告,回到了中国。周明远亲自到车站迎接他们,看到他们平安回来,高兴地说:“太好了!你们不仅找到了剩下的青铜器,还促进了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立了大功啊!”

 吴贤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青铜器凑齐了,咱们可以在沈阳博物馆办一个特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了解咱们的历史文化。”

 周明远点点头:“好主意!我这就安排,争取下个月就开展。”

 接下来的一个月,吴贤、霍景年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忙着筹备特展。他们把从沈阳、上京龙泉府地宫、金刚山找到的文物都整理出来,按照年代和用途分类,还制作了详细的解说牌,介绍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和背后的故事。

 特展开展那天,沈阳博物馆挤满了人。有文物专家、历史学者,还有很多普通百姓。大家围着展柜,仔细欣赏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听着讲解员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当看到那套完整的商代青铜器时,人群中响起了阵阵惊叹声。

 “没想到咱们东北还有这么珍贵的文物!”一个老人感慨地说,“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一定要好好保护。”

 吴贤和霍景年站在人群后面,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只要这些文物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咱们的历史文化就永远不会消失。

 特展结束后,吴贤和霍景年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又开始忙着整理从渤海国地宫出土的国史拓片,希望能尽快翻译成现代汉语,出版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渤海国的历史。同时,他们还在筹备一个“东北文物保护基金”,希望能筹集资金,用于东北各地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这天,吴贤和霍景年一起去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遗址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保护站,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保护和管理。他们站在遗址的石灯塔前,看着远处的群山,心里满是感慨。

 “还记得咱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吗?”霍景年笑着说,“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真是不容易。”

 吴贤点点头:“是啊,这几年咱们经历了太多,从北平到天津,从沈阳到朝鲜半岛,终于把流失的文物找回来了,也把渤海国的历史揭开了。只是还有很多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遗址需要修复,咱们的路还很长。”

 霍景年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关系,只要咱们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咱们的事业一定会传承下去的。”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遗址上,给石灯塔镀上了一层金色。吴贤和霍景年站在灯塔下,看着远处的考古队员们正在进行新的发掘工作,心里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只要有人愿意为文物保护付出,只要有人还记得咱们的历史文化,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咱们的民族精神就会永远传承下去。而他们,也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沈阳博物馆的“渤海国与商代青铜器特展”闭幕后,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安的信。信封是牛皮纸做的,边角磨得有些毛糙,落款处只写着“秦岭考古队 秦振邦”。拆开信纸,里面的字迹苍劲有力,字里行间透着焦急——秦振邦是吴贤在洛阳修复石窟时认识的老友,如今在秦岭带队进行考古发掘,信中说他们在秦岭深处的一座唐代古墓里,发现了一批刻有商代纹饰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尊的底部,竟刻着与渤海国地宫出土的“子庚”玉牌相同的铭文,怀疑这批青铜器与之前找到的商代套装有关,更奇怪的是,古墓的壁画上还画着一条通往“青铜秘境”的路线,似乎在暗示秦岭深处藏着更大的秘密,希望吴贤能立刻前往西安,共商对策。

 吴贤拿着信,心里泛起波澜。他和霍景年刚把渤海国国史拓片的整理工作推进到尾声,本想歇口气,可秦岭的发现实在太过重要——若这批青铜器真与商代套装有关,说不定能填补商代青铜器传播路线的空白,而“青铜秘境”的说法,更让他想起《沈州杂记》里提到的“商代青铜藏于秦岭,通古今之变”的记载。他立刻找到霍景年,把信递了过去。

 霍景年看完信,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秦振邦这人我信得过,他不会无的放矢。秦岭那地方自古就神秘,商周时期又是重要的青铜器产地,说不定真藏着咱们不知道的秘密。只是现在天气转凉,秦岭山里容易起雾,路况不好,咱们得提前准备些御寒的衣物和野外生存的工具。”

 两人当天就开始收拾行李,把之前找到的商代青铜器照片、《沈州杂记》抄本和渤海国国史拓片都装进牛皮箱,又去沈阳的旧货市场买了指南针、手电筒、绳索和几双防滑的布鞋。周明远听说他们要去秦岭,特意派了两个年轻的考古队员随行,还联系了西安文物局,让他们提前安排好接待事宜。

 出发那天,沈阳飘着小雨,周明远亲自到车站送行:“秦岭不比平原,山里有不少野兽,还有没开发的原始森林,你们一定要小心。要是遇到困难,随时给我发电报,我会想办法支援你们。”

 吴贤点点头,接过周明远递来的电报密码本:“周兄放心,我们会注意安全,有消息第一时间通知你。”

 火车一路向西,穿过东北平原,越过黄河,五天后终于抵达西安。西安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早已在车站等候,把他们接到了考古队的临时驻地——一处位于西安城郊的四合院,院里堆着不少从秦岭出土的陶片和青铜器残件,秦振邦正蹲在院子里,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一块刻有纹饰的陶片。

 “吴贤!霍掌柜!你们可来了!”秦振邦看到他们,赶紧放下手里的陶片,快步迎上来,握着两人的手,“我这几天天天盼着你们,再不来,我都要亲自去沈阳找你们了。”

 吴贤笑着说:“秦兄的信我们收到后,立刻就赶来了。快说说,秦岭的古墓里到底发现了什么?”

 秦振邦把他们领进里屋,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木箱,打开后里面是几件青铜器残件和一张壁画拓片。“你们看,这几件残件上的饕餮纹,和你们找到的商代青铜器一模一样,尤其是这件青铜尊的残片,底部的‘子庚’铭文,跟渤海国的玉牌铭文完全一致。”他又展开壁画拓片,“这是古墓墓道墙壁上的拓片,画的是一群人抬着青铜器,朝着秦岭深处走,尽头有一座山,山上刻着‘青铜秘境’四个字。我们顺着壁画上的路线找了几天,在秦岭深处的一座山谷里,发现了一个被藤蔓掩盖的石门,石门上的纹饰和古墓里的青铜器纹饰相同,可我们试了很多方法,都没能打开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