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9章 尸易无限(84)(第2页)

至于搬山派的秘籍,吴贤没有交给任何人,而是将它藏了起来。他觉得,这些秘籍里记载的搬山派的技艺,虽然大多是用来盗墓的,但其中也有一些识别古墓、破解简单机关的方法,或许以后能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派上用场。

日子一天天过去,吴贤的药材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他还收了两个徒弟,教他们辨认药材、配药,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师父的身体也越来越好,每天都会在店里帮忙,偶尔还会跟客人聊聊天,讲讲过去的故事。

这天,吴贤正在店里整理药材,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店里。他抬头一看,发现来人正是罗老歪。罗老歪穿着一身崭新的绸缎衣服,手里提着一个礼盒,看起来精神焕发。

“吴小哥,好久不见!”罗老歪笑着走上前,“我这次来,是特地来感谢你的。自从听了你的话,我就回辰州府开了一家绸缎庄,生意还不错。这次来,一是想谢谢你,二是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吴贤请罗老歪坐下,倒了杯茶:“罗教头客气了,有什么事你尽管说。”

罗老歪喝了口茶,说:“我听说你最近一直在帮助文物局保护古墓里的文物,我很佩服你。我绸缎庄旁边有一家当铺,当铺的老板最近收了一批疑似古墓文物的东西,我觉得那些东西可能是盗墓贼偷来的,所以想请你去看看,若是真的是文物,就交给文物局。”

吴贤心中一喜:“太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他跟着罗老歪来到当铺,当铺老板听说吴贤是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赶紧将收来的东西拿了出来。吴贤仔细一看,发现这些东西果然是古墓里的文物,有青铜器、玉器,还有一些陶器。他赶紧联系了文物局,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赶了过来,将文物收走了。

当铺老板得知自己收的是文物,吓得脸色苍白,幸好他没有将文物转卖出去,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了。他对吴贤和罗老歪十分感激,还主动捐了一笔钱给文物保护基金。

从当铺出来后,罗老歪笑着说:“吴小哥,你看,我们现在也能为文物保护做贡献了。以后要是再遇到这样的事,我一定第一时间告诉你。”

吴贤点了点头:“好,我们一起努力,为保护国家的文物出一份力。”

夕阳西下,吴贤和罗老歪并肩走在大街上,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都充满了感慨。他们曾经都是盗墓贼,为了钱财,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闯入古墓,可现在,他们却成了文物保护的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国家的文化遗产。

回到药材店,师父已经做好了晚饭。吴贤和师父坐在桌前,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天。师父看着吴贤,语重心长地说:“贤儿,你能有今天的成就,我很欣慰。记住,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才能活得踏实,活得快乐。”

吴贤点了点头:“师父,我记住了。我会一直坚守初心,好好经营药材店,保护文物,帮助更多的人。”

夜深了,吴贤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心中平静而安稳。他想起了在瓶山将军墓的惊险,想起了在云南虫谷的艰难,想起了鹧鸪哨的临终嘱托,想起了罗老歪的转变。这些经历,就像一个个印记,刻在他的心里,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会带着鹧鸪哨的遗愿,带着师父的期望,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勇敢地走下去,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日子如流水般淌过,转眼又是三年。吴贤的药材店早已成为镇上的老字号,往来的客人大多是熟面孔,不仅冲着他药材的品质,更敬佩他的为人。他收的两个徒弟也已能独当一面,大徒弟沉稳细心,擅长辨认珍稀药材;二徒弟手脚麻利,待客周到,吴贤也渐渐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抽出身来,将更多精力放在文物保护的志愿工作上。

这年深秋,一场罕见的暴雨连续下了半个月,镇上不少老旧房屋都受了损。雨停后的第二天,吴贤正和师父在院子里晾晒受潮的药材,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焦急的呼喊:“吴小哥!吴小哥在家吗?”

吴贤抬头一看,是镇东头的李老汉。李老汉浑身是泥,裤脚湿透,脸上满是慌张。“李老汉,出什么事了?”吴贤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迎了上去。
 

“吴小哥,不好了!”李老汉喘着粗气,拉着吴贤的胳膊说,“后山的塌方了!我家那几亩地全被埋了,更要命的是,塌方的地方露出了一个大洞,里面好像是座古墓!我听人说,这种古墓里有邪物,不敢靠近,就赶紧来告诉你了!”

吴贤心中一凛。后山他去过几次,那里山势平缓,植被茂密,从未听说有古墓的记载。这次暴雨引发塌方,竟意外暴露了古墓,若是消息传出去,定会引来盗墓贼。他赶紧对师父说:“师父,我去后山看看,您在家照看着店里。”

师父点了点头,叮嘱道:“小心点,带上桃木剑和符咒,若是遇到危险,别硬来。”

吴贤回屋取了工具,又叫上两个徒弟,跟着李老汉往后山赶去。一路上,不少村民都朝着塌方的方向跑去,议论纷纷。“听说那洞里有宝贝,要是能捞一件,这辈子都不愁了!”“别瞎说,古墓里的东西沾不得,小心惹上邪祟!”

走到后山,吴贤果然看到一片狼藉。原本平整的山坡塌了一大片,泥土中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约莫两人高,周围围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却没人敢靠近。吴贤让徒弟在洞口周围拉起警戒线,禁止村民靠近,然后掏出火把,点燃后扔进洞里。

火把照亮了洞内的景象,洞口下方是一段陡峭的石阶,石阶尽头隐约能看到一间墓室的轮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还夹杂着淡淡的土腥味,没有明显的邪气,看来这座古墓暂时没有被扰动过。

“你们在这里守着,别让任何人靠近,我下去看看。”吴贤对两个徒弟说。大徒弟有些担心:“师父,太危险了,我跟您一起去!”

吴贤摇了摇头:“不用,我一个人进去更灵活,你们守好洞口就是。若是半个时辰后我还没出来,就去文物局报信。”说完,他握紧桃木剑,沿着石阶小心翼翼地走进洞里。

洞内比想象中宽敞,石阶尽头是一间方形墓室,墓室中央放着一口石棺,石棺两侧各有一个陶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陪葬品,看起来十分简陋。吴贤仔细观察着墓室的墙壁,墙壁上没有任何壁画或铭文,石棺上也只刻着一些简单的云纹,看不出年代。

他走到石棺前,轻轻敲了敲棺盖,石棺发出沉闷的响声,看来棺盖厚重,里面的尸体应该还保存完好。吴贤没有贸然打开石棺,而是在墓室里仔细搜索起来,希望能找到一些能证明古墓年代的物件。

在墓室的角落里,吴贤发现了一块破碎的陶片,陶片上有一些独特的纹路。他凑近一看,心中一动——这种纹路是汉代常见的绳纹,看来这座古墓很可能是汉代的。汉代古墓大多有明确的形制,陪葬品也有规律,可这座古墓却如此简陋,只有一口石棺和两个陶罐,实在有些反常。

就在吴贤思索之际,洞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紧接着,他听到大徒弟的喊声:“师父!有人硬闯!是外地来的盗墓贼!”

吴贤心中一紧,赶紧朝着洞口跑去。刚跑到石阶上,就看到三个穿着黑色外套的男人正和他的徒弟扭打在一起。这三个男人手里都拿着洛阳铲和撬棍,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的盗墓贼。

“住手!”吴贤大喝一声,拔出桃木剑,朝着其中一个盗墓贼冲去。那盗墓贼见状,赶紧掏出一把匕首,朝着吴贤刺来。吴贤侧身躲避,桃木剑横扫,击中了盗墓贼的手腕,匕首“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另外两个盗墓贼见同伴吃亏,也顾不上对付吴贤的徒弟,转身朝着吴贤扑来。吴贤毫不畏惧,桃木剑在他手中舞得虎虎生风,几个回合下来,就将三个盗墓贼都制服了。

“你们是什么人?怎么知道这里有古墓?”吴贤厉声问道。

其中一个领头的盗墓贼,脸上一道刀疤,梗着脖子说:“我们就是路过的,看到这里有个洞,好奇进来看看,你少多管闲事!”

“路过?”吴贤冷笑一声,指了指他们手中的洛阳铲,“带着盗墓工具路过?我看你们是早有预谋!”他拿出绳子,将三个盗墓贼捆了起来,然后对徒弟说:“把他们交给派出所,让警察好好审问。”

处理完盗墓贼,围观的村民也渐渐散去。吴贤回到洞口,看着黑漆漆的洞内,心中仍有疑虑。这座汉代古墓太过简陋,不符合常理,而且位置偏僻,从未有史料记载,背后说不定还有更多秘密。他决定先将情况上报给文物局,等专业的考古队来进行发掘,再做进一步调查。

第二天,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就带着考古队赶到了镇上。带队的是一位名叫张教授的老专家,头发花白,精神矍铄,从事考古工作几十年,经验丰富。吴贤将自己的发现和判断告诉了张教授,张教授听后,也觉得这座古墓有些反常。

“汉代的平民墓葬确实简陋,但一般会有少量的随葬品,比如铜镜、陶罐之类的,而且很少会用石棺,大多是木棺。”张教授蹲在洞口,仔细观察着周围的泥土,“这里的土层很薄,而且没有明显的夯土层,不像是刻意修建的墓道,更像是自然形成的洞穴,后来被人改造成了墓室。”

考古队用专业设备对古墓进行了初步勘探,发现这座古墓的规模比想象中要大,除了已经暴露的墓室,还有一条通往深处的甬道,甬道尽头似乎还有另一间更大的墓室。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张教授决定立刻组织人手进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