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2章 尸易无限(87)(第2页)

抵达伊朗后,林深直奔塔克·伊·布斯坦遗址。穆罕默德早已在遗址入口等候,脸色凝重:“林,这些盗墓贼很狡猾,他们昼伏夜出,已经在遗址周边挖了好几个探坑,幸好我们发现及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根据我们的侦查,他们的目标很可能是‘文明宝库’周边未发掘的区域,那里可能还藏着更多文物。”

林深跟着穆罕默德来到遗址现场,只见几个直径约半米的探坑散落在“文明宝库”遗址周围,探坑底部还残留着挖掘工具的痕迹。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探坑的土壤,发现土壤颜色与周围不同,显然是刚被翻动过。“这些盗墓贼很专业,”林深皱起眉头,“他们选择的探坑位置,正好在‘文明宝库’的延伸区域,说明他们对遗址的结构有一定了解,很可能是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我们的考古资料。”

为了应对盗墓贼的威胁,林深和穆罕默德制定了严密的防范计划:白天,由考古队员和当地警方组成巡逻队,对遗址周边进行不间断巡查;晚上,在遗址周围安装红外监控设备,并安排人员在隐蔽处值守,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即采取行动。

接下来的几天,遗址周边平静无波,仿佛那些盗墓贼凭空消失了一般。就在大家以为盗墓贼已经放弃时,一天深夜,红外监控设备突然发出警报——有五名可疑人员正偷偷潜入遗址,朝着“文明宝库”的方向移动。

林深和穆罕默德立刻带领应急小组和警方,朝着警报显示的位置赶去。夜色中,五名盗墓贼正拿着洛阳铲在“文明宝库”遗址旁挖掘,探照灯的光束突然照在他们身上,几人顿时慌了神,想要逃跑,却被早已埋伏好的警方团团围住。

“不许动!放下工具!”警方人员大喊道。

盗墓贼们见无处可逃,竟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刀具,试图反抗。林深和应急小组的成员赶紧上前,配合警方将盗墓贼制服。经过搜查,警方在盗墓贼的背包里发现了多件文物碎片,还有一张标注着“文明宝库”未发掘区域的地图。

“这些文物碎片是从哪里来的?”林深拿着碎片,厉声问道。

为首的盗墓贼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是……是我们在附近的沙丘里捡到的,我们只是想过来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宝贝。”

林深一眼就看出了他在撒谎——这些文物碎片上有明显的“文明宝库”壁画残留痕迹,不可能是在沙丘里随便捡到的。他没有再追问,而是将碎片交给文物修复专家,让他们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很快出来了:这些碎片确实来自“文明宝库”的壁画,而且根据碎片的拼接情况,盗墓贼很可能已经进入过“文明宝库”倒塌后的地下区域,只是没有找到更多有价值的文物,才会再次前来挖掘。

“看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林深对穆罕默德说,“‘文明宝库’倒塌后,地下可能还存在未被发现的通道,我们必须尽快对这些区域进行勘察,防止盗墓贼再次潜入。”

穆罕默德点了点头,立刻组织考古队员,对“文明宝库”周边的地下区域进行勘察。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在“文明宝库”遗址的西侧,发现了一条狭窄的地下通道,通道里散落着一些盗墓工具和文物碎片,显然是之前的盗墓贼留下的。

林深和穆罕默德带着几名考古队员,沿着地下通道小心翼翼地往前走。通道里漆黑一片,只能靠手电筒照明,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走了约莫二十分钟,通道突然变得宽敞起来,眼前出现了一个小型石室——石室的墙壁上,竟然还保存着部分完好的壁画,壁画上描绘着波斯商人与中国商人交易的场景,色彩鲜艳,细节清晰。

“太好了!这些壁画太珍贵了!”穆罕默德激动地说,“它们不仅补充了‘文明宝库’的历史信息,还为研究唐代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林深仔细观察着壁画,突然发现壁画的角落有一个熟悉的符号——正是黑石城的螺旋纹路!他心中一震,赶紧拿出父亲的日记,翻到关于“文明宝库”的记载,发现日记里提到,“文明宝库”的建造者与黑石城的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文明符号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中段的文明纽带。

“原来如此,”林深恍然大悟,“黑石城和‘文明宝库’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互呼应,在文明传承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壁画,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壁画,林深和穆罕默德决定对小型石室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石室里的泥土,陆续发现了一些唐代的瓷器、波斯的银币,还有一些刻有螺旋纹路的黑石碎片。这些文物的出土,进一步证实了黑石城与“文明宝库”之间的文明联系,也为丝绸之路中段的文明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盗墓贼被抓获后,当地警方对他们进行了审讯,得知他们是一个跨国盗墓团伙,专门盗掘丝绸之路沿线的遗址,将盗取的文物走私到国外贩卖。这次他们之所以能找到塔克·伊·布斯坦遗址,是因为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了一份早年的考古勘探资料,资料里标注了“文明宝库”的大致位置。

“必须加强对考古资料的保护,”林深在联盟的视频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建立严格的资料保密制度,防止考古资料泄露,给盗墓贼可乘之机。同时,要加强与各国警方的合作,严厉打击跨国盗墓和文物走私活动,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

会议结束后,林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在敦煌建立“丝绸之路文物修复中心”,邀请他担任中心主任,负责统筹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物修复工作。林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他知道,这是保护丝绸之路文物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父亲“守护文明”梦想的又一步。

回到敦煌后,林深投入到了“丝绸之路文物修复中心”的建设中。他邀请了来自中国、伊朗、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文物修复专家,共同制定文物修复标准,研发先进的修复技术。中心建成后,接收的第一批文物,就是从黑石城和塔克·伊·布斯坦遗址出土的受损壁画和陶器。

在修复黑石城的一幅汉代壁画时,林深和专家们遇到了难题——壁画的色彩严重脱落,部分画面已经模糊不清,常规的修复方法无法恢复壁画的原貌。林深翻阅了大量的古籍和考古资料,终于在父亲的笔记本里找到了线索——父亲在研究黑石城的螺旋纹路时,发现当地的土壤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矿物质,这种矿物质可以作为壁画的颜料稳定剂。

林深立刻组织专家对黑石城的土壤进行分析,果然提取出了这种特殊的矿物质。他们将矿物质与现代修复技术相结合,成功修复了壁画的色彩,让这幅沉睡千年的汉代壁画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太神奇了!”来自土耳其的文物修复专家惊叹道,“这种结合古代智慧和现代技术的修复方法,为丝绸之路文物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林深笑着说:“丝绸之路的文明本身就是东西方智慧的结晶,文物修复也应该如此。我们要尊重古代工匠的智慧,同时运用现代科技,让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长久保存,向后人展示丝绸之路的文明魅力。”

随着“丝绸之路文物修复中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受损的丝绸之路文物送到这里修复。林深也经常带着专家团队前往各国,指导当地的文物修复工作,帮助他们建立文物修复实验室。

这天,林深带领团队来到哈萨克斯坦的一座唐代古城遗址,这里出土了一批受损严重的丝绸文物,急需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他们发现其中一块丝绸上绣着一幅小型的丝绸之路地图,地图上用汉文标注着“黑石城”“塔克·伊·布斯坦”等遗址的名称,还有一条从长安出发,经过这些遗址,最终抵达欧洲的路线。

“这太珍贵了!”林深激动地说,“这幅丝绸地图,不仅是唐代丝绸之路路线的实物证据,还证明了当时的商队已经对丝绸之路的中段路线有了清晰的认识,为研究唐代丝绸之路的商贸网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修复完成后,哈萨克斯坦的文物部门决定将这幅丝绸地图借给“丝绸之路文物修复中心”举办的“丝绸之路文明展”展出。展览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专家纷纷前来参观,对这幅丝绸地图赞不绝口。

林深站在展览现场,看着游客们驻足观看丝绸地图的身影,心中充满了自豪。他想起了父亲当年在戈壁滩上跋涉的身影,想起了自己在各个遗址间奔波的日子,想起了各国专家共同努力的场景。这些年来,他不仅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还将丝绸之路的文明保护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展览结束后,林深回到敦煌,在“丝绸之路文物修复中心”的院子里种下了一棵胡杨树苗。胡杨是戈壁滩上最坚韧的树木,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千年,他希望这棵胡杨树能像丝绸之路的文明一样,历经风雨,永不凋零。

浇水时,林深的手机响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来的,邀请他担任“世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的委员,负责协调全球的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作。林深看着眼前的胡杨树苗,仿佛看到了丝绸之路文明的未来——它将在全球的共同守护下,继续传承下去,向世界展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他拿起手机,轻声说道:“我愿意。”

胡杨树苗的嫩芽在敦煌的春风里微微晃动,林深挂了电话,指尖还残留着手机屏幕的温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整个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团队的肯定。他蹲下身,轻轻抚摸着树苗的枝干,仿佛在与这片土地约定——要像胡杨一样,扎根于此,守护好丝绸之路的文明根系。

没过多久,林深接到了前往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参加“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峰会”的通知。这次峰会汇聚了沿线二十多个国家的文物保护专家、政府官员和学者,旨在制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跨国保护公约》,建立更紧密的跨国合作机制。

抵达撒马尔罕时,古城正沉浸在春日的暖阳中。当年发现刻有“林”字黑石的遗址旁,已经建起了一座小型的文物保护站,站内陈列着部分出土的文物复制品,还有详细的遗址介绍。凯末尔和穆罕默德早已在保护站等候,看到林深,两人热情地迎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