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3章 尸易无限(88)(第2页)

林深知道,丝绸之路的文明保护之路没有终点。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遗址等待发掘,更多的文物等待修复,更多的孩子等待了解这段历史。但他相信,只要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传承,丝绸之路的文明就会永远闪耀,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永恒纽带。

模拟考古坑边的沙土被阳光晒得温热,林深看着孩子们用小刷子小心翼翼清理“文物”的模样,想起自己第一次跟着父亲在戈壁滩上辨认陶片的场景。那时父亲蹲在地上,指尖拂过碎石的动作,和眼前的孩子如出一辙。他忽然意识到,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瞬间,而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在指尖的温度里悄悄延续。

就在这时,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是“丝绸之路文明保护共同体”秘书处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林主任,紧急情况!哈萨克斯坦的科斯托比古城遗址遭遇了严重的沙暴,部分城墙和出土的唐代陶窑遗址被流沙掩埋,当地文物部门请求我们立刻派专家支援!”

科斯托比古城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遗址,去年联合勘探队还在这里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唐代商栈遗迹,出土了大量带有汉文和突厥文铭文的器物。林深的心瞬间提了起来,沙暴对土遗址的破坏极大,若不及时抢救,珍贵的遗迹可能永远消失。他立刻回复:“我马上组建应急团队,携带防风固沙设备和文物保护工具,两小时后出发!”

挂了电话,林深快步赶回修复中心,召集了最有经验的文物修复专家和地质工程师。团队成员迅速打包物资:高压水枪(用于清理流沙)、防风固沙网、便携式文物检测仪器,还有之前在库车古城使用过的特制防尘布。出发前,林深特意带上了父亲留下的那本《沙漠遗址保护笔记》,里面记录了父亲应对沙暴的经验,或许能派上用场。

经过六个小时的飞行,应急团队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当地文物局局长阿赫迈托夫早已在机场等候。“林教授,情况比预想的更糟!”阿赫迈托夫的脸上满是焦虑,“沙暴过后,科斯托比古城的西城墙已经坍塌了三分之一,唐代陶窑的顶部也被流沙覆盖,我们尝试清理了几次,都因为流沙不断堆积而失败。”

林深没有耽搁,立刻跟着阿赫迈托夫前往科斯托比古城。车子驶离市区,越往沙漠深处走,植被越稀疏,远处的沙丘在夕阳下泛着金红色的光,看似平静,却藏着吞噬遗迹的危险。抵达遗址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痛:原本完整的西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流沙像黄色的潮水,淹没了陶窑的大半部分,几名当地考古队员正徒劳地用铲子清理着沙子。

“不能再用铲子硬挖!”林深立刻制止,“流沙的流动性强,硬挖只会让更多沙子涌进来,还可能破坏陶窑内部的结构。”他翻开父亲的笔记,里面提到过一种“分段固沙法”——用沙袋在流沙区周围搭建临时围栏,减缓沙子流动速度,再用高压水枪以低压模式缓慢冲洗表层流沙,同时用防尘布覆盖暴露的遗迹。

团队立刻按照这个方法行动。专家们先用沙袋在陶窑周围围出一个方形区域,地质工程师则用仪器监测流沙的流动速度,确保围栏能起到阻挡作用。林深亲自操作高压水枪,水流轻柔地拂过流沙,一层薄薄的沙土被冲开,露出了陶窑顶部的砖块。“小心!”他突然喊道,“这里有陶片!”

队员们立刻停下动作,用软毛刷小心翼翼地清理砖块周围的沙土,一片带有青釉的唐代陶片渐渐显露出来。“是唐代的三彩釉陶片!”阿赫迈托夫激动地说,“这种陶片在科斯托比古城还是第一次发现,说明这里当年可能有专门的制陶作坊!”

抢救工作持续了三天三夜。白天,队员们顶着烈日清理流沙,汗水浸湿了防护服;夜晚,他们轮流值守,监测流沙的动态,防止夜间突发的风沙再次掩埋遗迹。林深几乎没合过眼,他一会儿指导队员调整水枪压力,一会儿查看陶窑内部的结构稳定性,累了就靠在沙袋上歇一会儿,手里始终攥着父亲的笔记。

第四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遗址上时,陶窑的全貌终于显露出来。这是一座完整的唐代马蹄形陶窑,窑壁上还残留着当年烧窑时的烟痕,窑腔内散落着数十片三彩釉陶片,甚至还发现了一把保存完好的唐代陶拍。“成功了!”队员们欢呼起来,阿赫迈托夫紧紧握住林深的手,眼眶通红:“林教授,谢谢你!是你们保住了科斯托比古城的珍贵遗迹!”

林深笑着摇了摇头:“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接下来,我们还要制定长期的固沙方案,在遗址周围种植耐旱的沙生植物,建立永久性的防风屏障,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在科斯托比古城的后续保护工作中,林深提出了“生态保护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团队联合当地的农业部门,在遗址周边种植了沙棘、梭梭等耐旱植物,这些植物不仅能固定流沙,还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他们还在遗址旁建立了一座小型的生态监测站,实时监测风速、沙流量和植被生长情况,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离开哈萨克斯坦前,阿赫迈托夫邀请林深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林深看到了去年联合勘探队发现的唐代商栈文物,其中一件刻有“开元通宝”字样的铜钱,让他想起了在黑石城出土的同类文物。“这些文物就像拼图一样,”阿赫迈托夫说,“每发现一件,就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丝绸之路当年的繁华。”
 

林深点了点头,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阿赫迈托夫局长,我有个提议。我们可以联合丝绸之路沿线的博物馆,举办一场‘丝绸之路货币展’,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货币,展现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和文明交流。你觉得怎么样?”

阿赫迈托夫立刻表示赞同:“这是个好主意!哈萨克斯坦有很多出土的突厥货币、唐代货币,我们很乐意参与!”

回到敦煌后,林深立刻着手推动“丝绸之路货币展”的筹备工作。他向“丝绸之路文明保护共同体”的成员国发出邀请,很快得到了积极响应。伊朗提供了萨珊王朝的银币,土耳其提供了拜占庭帝国的金币,乌兹别克斯坦提供了粟特文铭文的铜币,中国则提供了从汉代五铢钱到唐代开元通宝的一系列货币,甚至还有当年在“文明宝库”发现的罗马金币。

为了让展览更生动,林深还组织专家编写了货币背后的故事:汉代的五铢钱如何随着商队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西域;萨珊银币如何成为丝绸之路中段的通用货币;罗马金币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些故事被印在展览的解说牌上,配合货币实物和丝绸之路路线图,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货币背后的文明交流。

“丝绸之路货币展”在敦煌开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观众。一个小男孩拉着父亲的手,指着一枚萨珊银币问:“爸爸,为什么这个银币上的花纹和我们的铜钱不一样?”父亲笑着说:“因为这是来自波斯的货币,就像不同国家的人说不同的语言一样,不同国家的货币也有不同的样子。但它们都能在丝绸之路上使用,就像大家都能通过丝绸之路成为朋友。”

林深站在展厅的角落,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展览不仅是展示文物,更是在传递一种理念——丝绸之路的文明,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合作,才能让这份珍贵的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展览期间,林深还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请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他能带领团队,为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小学生编写一套《丝绸之路文明启蒙读本》,让更多孩子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林深立刻组织专家开始编写,读本分为“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技之路”“友谊之路”四个部分,用生动的文字和插图,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还加入了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可以通过拼图、绘画等方式,加深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读本出版后,很快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二十多个国家发行。在土耳其的一所小学里,老师用读本给孩子们上历史课,当讲到汉代商队与土耳其先民的贸易往来时,孩子们兴奋地举手提问:“老师,我们现在还能找到当年商队留下的东西吗?”老师笑着说:“当然能!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遗址里,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当年商队留下的丝绸和瓷器呢!”

就在林深忙着推广读本时,“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博物馆”又有了新的突破。技术团队与国内的高校合作,开发了“Ai文物修复助手”——通过输入受损文物的照片和数据,Ai能模拟出文物的原始形态,为修复专家提供参考。在修复一件从科斯托比古城出土的破损唐代陶俑时,Ai助手准确地还原了陶俑缺失的手臂形态,大大提高了修复效率。

林深将“Ai文物修复助手”的技术无偿分享给了“丝绸之路文明保护共同体”的成员国。伊朗的文物修复专家用它修复了“文明宝库”出土的破损羊皮卷,哈萨克斯坦的专家则用它还原了科斯托比古城陶窑的完整结构。阿赫迈托夫在视频会议上激动地说:“林教授,有了这个Ai助手,我们的文物修复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倍!太感谢你们了!”

这天,林深收到了儿子从国外寄来的明信片。儿子正在国外留学,学习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明信片上是他在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前的照片,背面写着:“爸爸,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来自丝绸之路的文物,有中国的丝绸,还有波斯的银币。我现在更明白你说的‘文明共同体’是什么意思了。等我毕业,就回来和你一起保护丝绸之路的文物!”

林深看着明信片,嘴角露出了笑容。他将明信片放在父亲的笔记旁,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笔记的扉页上,那里写着父亲的名字——林正明。他轻声说:“爸,你看,我们的事业,有人继承了。”

傍晚,林深来到“丝绸之路文物修复中心”的屋顶。远处的鸣沙山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近处的胡杨树苗已经长得比人高了,枝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他想起这些年来走过的路,从黑石城到塔克·伊·布斯坦,从库车古城到科斯托比古城,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像一个个坐标,串联起了丝绸之路的文明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