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9章 尸易无限(94)(第2页)
吴贤站在研讨会的现场,看着中外专家热烈讨论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他想起了最初在柬埔寨追回唐代鎏金铜钟时的艰难,想起了在澳大利亚抓获陈锦时的紧张,想起了每一次文物回归时的激动……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更是全人类的事,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文明对话,天下大同”的字迹刚落,吴贤的手机便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敦煌研究院”的来电显示。接起电话,院长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吴贤,我们在莫高窟北区的一座新发现洞窟里,出土了一批唐代写本,其中有几卷疑似《金刚经》残卷,但保存状况极差,急需你们团队的技术支持。”
唐代写本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学、书法的重要实物,而《金刚经》作为佛教经典,其唐代写本存世量极少,尤其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写本,因地处丝路要冲,往往还保留着多元文化交融的痕迹。吴贤立刻起身:“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会带上最先进的文书修复设备。”
次日清晨,吴贤和苏湄带着团队抵达敦煌莫高窟。走进临时修复棚,几卷泛黄的写本被小心翼翼地铺在特制的工作台面上,纸张脆弱得仿佛一碰就会碎裂,上面的墨字已有多处晕染,部分字迹甚至模糊不清。敦煌研究院的李教授指着其中一卷写本:“这卷《金刚经》残卷,纸张是唐代特有的‘麻纸’,纤维粗且坚韧,但因洞窟内湿度变化大,纸张已出现严重的糟朽和霉变。”
吴贤戴上无菌手套,用镊子轻轻挑起一缕纸张纤维:“麻纸的修复关键在于‘去霉、加固、补纸’。我们先用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去除纸张中的多余水分,再用蛋白酶溶液清除霉变,最后用与唐代麻纸成分相近的手工纸进行修补。”他一边说,一边指导团队成员调试设备。低温真空干燥机启动时,写本在密封舱内缓缓旋转,水分被逐步抽出,原本发皱的纸张慢慢变得平整;蛋白酶溶液涂抹在霉变处后,墨字周围的黑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字迹逐渐清晰起来。
修复过程中,苏湄在一卷残卷的边缘发现了几行西域文字:“这好像是粟特文!”粟特文是唐代西域粟特人使用的文字,常用于记录商业往来和宗教传播,在敦煌写本中出现尚属罕见。吴贤立刻联系语言学专家,经过解读,这些粟特文记录的是“某年某月,粟特商人张庆将此经卷捐赠给莫高窟”,这为研究唐代粟特人与敦煌佛教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证据。
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奋战,五卷《金刚经》残卷和十几件唐代写本全部修复完成。当修复后的《金刚经》残卷被放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时,阳光透过莫高窟的窗户洒在纸上,墨字乌黑发亮,粟特文题记清晰可辨,仿佛跨越千年时光,再次展现出唐代敦煌的文化繁荣。“这些写本不仅是佛教经典,更是唐代丝路文明的‘活档案’。”吴贤感慨道,“我们计划将它们与敦煌研究院馆藏的其他唐代文物一起,举办‘敦煌唐代写本特展’,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的多元与璀璨。”
特展开幕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齐聚莫高窟。在《金刚经》残卷展区,吴贤向观众讲解:“唐代敦煌是丝路交通枢纽,这里不仅有中原文化,还有西域文化、佛教文化、粟特文化等,这些文化在写本中相互交融,比如这卷《金刚经》,既有汉字书写的经文,又有粟特文的题记,正是‘文明互鉴’的生动体现。”观众们听得入迷,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记录,还有人用手机拍摄写本上的文字,想深入研究这段历史。
展览期间,吴贤接到了周明远的电话,语气中带着几分兴奋:“国内文物局收到消息,意大利某私人藏家愿意无偿捐赠一件中国宋代的‘汝窑天青釉洗’,这件洗子是19世纪从中国流失的,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处私人庄园。”汝窑天青釉洗是宋代汝窑的经典器型,以“釉色温润、形制简洁”着称,存世量比汝窑瓷盘更为稀少,是历代藏家追捧的珍品。
吴贤立刻结束在敦煌的工作,与周明远一同前往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的私人庄园里,藏家马可先生将汝窑天青釉洗从锦盒中取出:“这是我祖父1920年从英国古董商手中买下的,他生前一直说,这件文物应该回到它的祖国。”吴贤接过釉洗,仔细鉴定:洗子口径约15厘米,通体天青釉,釉面布满细密的“蟹爪纹”,底部有三个细小的支钉痕——这是宋代汝窑采用“支钉烧”工艺的典型特征,支钉痕越小,说明烧制工艺越精湛。“这件釉洗的釉色、开片、支钉痕都符合宋代汝窑的特征,尤其是釉面的‘酥油光’,是现代仿品无法复制的。”吴贤肯定地说,“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中意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文物交接仪式上,意大利文化遗产部的官员说:“这件汝窑天青釉洗的回归,体现了两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重视,也为未来的文物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吴贤回应:“未来,我们希望能与意大利的博物馆开展更多合作,比如联合举办‘中国宋代文物展’,让更多意大利民众了解中国宋代的文化艺术成就。”
汝窑天青釉洗运回中国后,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入藏仪式上,张教授看着釉洗,激动地说:“这件釉洗的回归,填补了国家博物馆宋代汝窑收藏中‘洗’类器型的空白,对研究宋代汝窑的器型演变和烧制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吴贤点头:“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推动更多流失文物的回归,让这些国宝能在祖国的土地上绽放光彩。”
随着文物追索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吴贤团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天,他们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前往法国巴黎参加“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坛上,吴贤作为中国代表,分享了中国在流失文物追索、文物修复、文物保护法规制定等方面的经验,展示了近年来追回的圆明园文物、敦煌写本、宋代汝窑等珍贵文物的图片和视频,引起了各国代表的广泛关注。
论坛期间,吴贤与埃及、希腊、印度等文明古国的文物部门负责人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共同发起“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通过技术共享、人员交流、联合展览等方式,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的瑰宝。埃及文物部的负责人说:“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流失文物追索和文物修复技术方面,希望未来能与中国开展更多合作,共同保护埃及的金字塔、神庙等文化遗产。”
从巴黎返回北京后,吴贤团队立刻投入到“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筹备工作中。他们与埃及、希腊、印度等国的文物部门频繁沟通,制定联盟章程,规划合作项目,比如与埃及联合开展金字塔壁画修复技术研究,与希腊合作举办“中希古代文明展”,与印度共同研究丝绸之路与南亚贸易路线上的文物交流等。
半年后,“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在埃及开罗正式成立。来自世界各国的文物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在成立仪式上,吴贤代表中国发言:“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本国,更属于全人类。成立这个联盟,就是为了加强合作,共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能代代相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他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埃及总统还特意接见了联盟代表,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承诺将为联盟的合作项目提供支持。
联盟成立后,第一个合作项目便是“中埃金字塔壁画修复技术联合研究”。吴贤带领团队前往埃及,与埃及文物专家一同走进金字塔内部。金字塔内的壁画因年代久远,已出现严重的褪色和剥落,部分壁画上的象形文字甚至难以辨认。“中国在敦煌壁画修复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将‘壁画加固’‘色彩还原’等技术应用到金字塔壁画的修复中。”吴贤向埃及专家介绍,“比如用纳米材料对壁画进行加固,既能保护壁画的原始结构,又能防止进一步剥落;用光谱分析技术还原壁画的原始色彩,让褪色的壁画重新焕发生机。”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中埃专家携手合作,成功修复了金字塔内的三处重要壁画,包括描绘古埃及法老祭祀场景的壁画和记录农业生产的壁画。修复后的壁画色彩鲜艳,象形文字清晰可辨,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再次感受到古埃及文明的辉煌。埃及文物专家穆罕默德握着吴贤的手:“感谢中国专家的帮助,是你们的技术让这些古老的壁画‘重获新生’。未来,我们还希望能与中国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
从埃及返回北京后,吴贤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投入到“中希古代文明展”的筹备工作中,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将中国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唐代唐三彩与希腊的雅典卫城石雕、古希腊陶瓶一同展出,让观众在对比中感受中希两大文明的独特魅力。展览开幕当天,希腊驻华大使说:“中希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次展览为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吴贤站在展览现场,看着观众们在中希文物前驻足观赏、交流讨论,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了最初在柬埔寨追回的唐代鎏金铜钟,想起了在敦煌修复的唐代写本,想起了与埃及专家共同修复的金字塔壁画……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守护本国的历史,更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