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3章 尸易无限(138)(第2页)

 

出发那天,晚上九点半,我们背着装备向张雄墓走去。夜色里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格外寂静,只有风沙在干沙堆之间呼啸,无字木碑在月光下泛着淡灰色的光。我们走到木碑旁,先把湿棉布铺在干沙上,再用保温壶里的温水浇在夯土层上,水一碰到夯土就发出“滋滋”的声响,很快被吸收。

 

阿古拉用铁锹挖浇透的夯土,夯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我们轮流用力,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胡杨木插销盖,盖的侧面有个小细缝,正是插销的位置。林浩拿出细铁丝,轻轻插进细缝,慢慢勾住插销,一点一点地向外拉,插销“咔嗒”一声弹开,胡杨木盖缓缓向上抬起,露出黑漆漆的暗格,暗格里飘出一股淡淡的丝绸味,还夹杂着干燥的土气息——是唐代绢衣和文书的味道!

 

我戴上无菌手套,先摸出一件叠得整齐的衣物,展开一看,是一件淡粉色的绢衣,上面绣着花鸟纹,桑蚕丝的质地还很柔软,正是我们要找的唐代绢衣!接着又摸出几卷麻纸文书,纸张虽然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唐代楷书清晰可见,正是户籍册和契约。我们把绢衣放进保湿箱,铺上湿纸巾,打开加湿器;文书则用湿润的无酸纸垫着,小心地放进木盒里,每卷文书之间都用湿纸巾隔开。

 

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护员的手电筒光束——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铁锹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保护员的喊声传来,脚步声越来越近。

 

“快把木盖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胡杨木盖推回原位,用夯土把缝隙填好,再铺上干沙,用脚踩平,确保看不出痕迹。我们顺着墓道的通风孔旁边溜出去,躲进旁边的沙棘丛,保护员的手电筒光扫过木碑周围,没发现异常,转身走了。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保湿箱放在阴凉处,打开加湿器,检查绢衣和文书——绢衣没有脆裂,文书也没有卷边,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买买提大叔看到绢衣,激动得竖起大拇指:“这是唐代的衣服啊!我在吐鲁番博物馆见过照片,没想到你们真找到了!”他赶紧联系了新疆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绢衣和文书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唐代西域的文化。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买买提大叔做了一桌新疆菜,有手抓饭、烤包子、大盘鸡,还有一壶伊犁特曲。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四川成都——王建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王建墓的‘棺床’,银器是王建生前用的餐具,上面刻着龙凤纹,乐舞俑残件是陪葬的陶俑,能还原五代十国的乐舞场景,是研究五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四川成都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四川成都离这里千里之外,王建墓在成都市区,人流量大,安保严密,暗格里可能有“积水”和“陶土机关”,而且乐舞俑残件很脆弱,一碰就容易碎,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五代十国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摔的装备,乐舞俑残件得用泡沫防震箱装,每个残件都用软布裹着,别磕碰。而且暗格的‘棺床’是石质的,的‘石锁’是五代的‘八卦锁’,锁上刻着八卦符号,得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顺序转动,顺序错了石板会卡住,我已经让林浩查了八卦的顺序,记熟了。”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王建墓的卫星图:“我查了,王建墓在成都的‘永陵博物馆’里,暗格在棺床的‘西侧’,石板上有个‘八卦刻痕’,正是石锁的位置。咱们得趁博物馆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24小时的,得用信号屏蔽器把监控屏蔽了,再用黑布把镜头盖住。”

 

达来听到要去成都,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尝尝成都的火锅了!成都的冬天应该很暖和,我肯定能适应。还能帮你们扛防震箱,遇到积水,我先把水抽干,保护乐舞俑不被泡坏。”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伊犁特曲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吐鲁番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火焰山在月光下泛着暗红色的光,风沙还在轻轻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伴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新疆的吐鲁番,到四川的成都,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东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新疆的戈壁,到甘肃的山地,再到四川的盆地。远处的成都平原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永陵博物馆的红墙像一道屏障,静静卧在市区里。

 

我抱着装有唐代绢衣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泡沫防震箱的钥匙,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四川成都的王建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棺床暗格里,又有多少五代十国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银器和乐舞俑残件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成都站时,初冬的暖阳正透过薄雾洒在站台上,远处的青城山在云层下露出黛色的轮廓,永陵博物馆的红墙在街边格外醒目,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火锅香气和湿润的水汽。林浩刚下车就把泡沫防震箱抱在怀里,还不忘检查箱内的软布固定情况:“这乐舞俑残件比咱们之前见的都脆,路上可得把箱子抱稳了,别让残件在里面晃。”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水抽机的软管接好,指尖沾了点站台的露水:“王建墓的暗格在棺床西侧的‘青石板’下,石板是五代时期的整块石料,重得很,得用撬棍和钢丝绳一起发力才能撬开。而且暗格的八卦锁刻在石板边缘,‘乾’位在左上角,‘坤’位在右下角,‘震’位在左中,‘巽’位在右中,‘坎’位在下中,‘离’位在上中,‘艮’位在左下,‘兑’位在右下,得按这个顺序转,错一个石板就纹丝不动,我昨晚在纸上画了八卦图,你们再记一遍。另外,银器怕氧化,得用无绒布擦干净表面的灰尘,再放进密封袋里。”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青石板,听着远处的川剧唱腔声:“我听到永陵博物馆方向有游客的喧闹声,应该是在参观棺床。《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王建墓是‘岷龙脉’的分支,暗格卡在‘土脉’上,地气纯但‘湿煞’重,是地下水和石材质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吸潮,朱砂护着乐舞俑不被水汽侵蚀。而且棺床的‘石缝’里有‘松香’,是五代工匠用来密封的,撬石板的时候别把松香弄碎了,能看出当年的密封工艺。”

 

我们在永陵博物馆附近找了家川西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成都阿姨,姓陈,祖上是做银器修复的:“王建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保安在馆内巡逻,他们八点会到馆外的茶馆喝茶,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青石板垫,不然会被专家发现痕迹。”

 

陈阿姨还给我们泡了盖碗茶:“喝这个能解腻,你们在成都多喝点,免得吃火锅上火。另外,棺床西侧的青石板上有个‘小凹点’,是撬棍的着力点,你们找到凹点,撬石板就省劲多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成都的气候,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文物商店买了十张无绒布和几包防锈纸,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湿度计;林浩网购了两根重型撬棍和一卷承重钢丝绳,钢丝绳能承受五百斤的重量,刚好能吊动青石板;老烟枪则把八卦锁的转动顺序编成口诀,让我们随时背一背;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王建墓踩点,摸清了保安的巡逻路线和青石板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撬石板的力度,确保既能撬开石板,又不损坏木垫。

 

出发那天,晚上八点半,我们背着装备向永陵博物馆走去。夜色里的博物馆格外安静,红墙在路灯下泛着暗红色的光,棺床所在的墓室里一片漆黑。我们绕到博物馆的侧门,陈阿姨之前跟我们说过,侧门的锁是老式弹子锁,用细铁丝就能打开。林浩掏出铁丝,弯成钩子形状,轻轻一勾,锁就开了。

 

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进墓室,打开手电筒的弱光档,照向棺床西侧的青石板——石板上的小凹点在光线下清晰可见,八卦刻痕也隐约能辨。阿古拉和巴特尔把撬棍插进凹点,腾格尔则把钢丝绳拴在石板的凸起处,我们一起发力,“轰隆”一声,青石板被撬起一道缝,里面果然有积水!

 

老烟枪赶紧把水抽机的软管伸进去,按下开关,积水顺着软管慢慢抽出来,抽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水抽干。林浩按照八卦顺序,先转动“乾”位的刻痕,再转“坤”位、“震”位……每转一个,石板就发出一声轻响,转完最后一个“兑”位,青石板终于被完全撬开,露出黑漆漆的暗格,暗格里飘出一股淡淡的银器味,还夹杂着木头的香气——是五代十国银器和乐舞俑残件的味道!

 

我戴上无菌手套,先摸出一件银色的碗,碗身上刻着龙凤纹,边缘还镶着细银线,正是王建生前用的银餐具!接着又摸出几块陶俑残件,有舞俑的裙摆、乐俑的乐器,上面的彩绘还依稀可见。我们把银器用无绒布擦干净,放进密封袋;乐舞俑残件则用软布裹好,放进泡沫防震箱,每个残件之间都用泡沫隔开,避免碰撞。

 

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脚步声——是我们撬石板的时候,钢丝绳碰到了棺床,发出了声响!“谁在里面?!”保安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墓室里扫来扫去。

 

“快把石板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水抽机收起来,一起用力把青石板推回原位,用松香把石缝填好,再用灰尘把表面的痕迹擦掉。我们顺着侧门溜出去,躲进旁边的巷子,保安的手电筒光扫过侧门,没发现异常,转身走了。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银器和乐舞俑残件放在桌子上,陈阿姨看到银器,激动得直拍手:“这是五代的银器啊!我小时候见过我爷爷修复过类似的,上面的龙凤纹是蜀地特有的工艺!”她赶紧联系了四川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银器和残件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四川博物院,和之前发现的王建墓文物放在一起展出,还原五代时期的蜀地文化。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陈阿姨做了一桌川菜,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还有一壶剑南春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内蒙古赤峰——辽上京遗址辽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辽上京遗址的‘辽景宗墓’’,鎏金鞍马饰是辽代贵族的马具,用纯铜鎏金打造,上面刻着契丹纹样,契丹文碑刻上记录着辽代的政治制度,是研究契丹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内蒙古赤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