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9章 尸易无限(144)(第2页)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秦代考古录》,书页间夹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兵马俑发掘时的场景。他推了推眼镜,指着窗外:“秦始皇陵就在临潼区,距咱们现在的位置还有四十公里。根据古籍记载,除了已发现的兵马俑坑,陵寝周围还有不少未被发掘的‘陪葬坑’,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其中一个‘青铜兵器坑’里,里面据说藏着秦代的青铜剑、弩机,还有记载军事战术的竹简。”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避开早晚高峰的车流:“我已经联系了陕西省文物局,他们派了秦陵考古队的赵队长接应咱们。赵队长研究秦始皇陵三十年了,参与过兵马俑二号坑的发掘,对陵寝周边的地质结构了如指掌。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赵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深蓝色的工装服,袖口沾着些泥土,手里拿着一个磨损严重的笔记本,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敦煌发现千佛洞的事,文物圈都传开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秦代秘藏,我特别期待!”

走进会议室,赵队长把一张巨大的秦始皇陵周边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待勘探区”的区域:“根据最新的物探数据,这片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异常,很可能存在地下空洞。结合《史记》里‘秦陵藏兵器百万’的记载,我们推测这里就是青铜兵器坑的位置。但这片区域靠近秦陵核心区,地质结构复杂,还有可能存在水银层,不能贸然开挖,得先确定入口位置和安全通道。”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缓缓转动,最后稳稳指向待勘探区的西北角:“赵队长,您看这个方向——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秦代秘藏的入口通常与‘天干地支’对应,西北角是‘乾位’,很可能就是入口所在。”

赵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这片区域的西北角有一处不起眼的土丘,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很可能是人工堆筑的封土!”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赵队长在待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用无人机航拍地形,用探地雷达扫描地下结构;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古籍记载。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赵队长学习使用探地雷达,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示意图。

第四天一早,探地雷达终于传来好消息——在土丘下方五米处,探测到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矩形空洞,空洞边缘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赵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就是青铜兵器坑的入口!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清理封土,注意动作一定要轻,不能破坏周围的遗迹。”

清理封土的工作比想象中艰难。土丘的土壤经过两千多年的压实,坚硬得像石头,只能用小铲子一点一点挖。林野和阿凯轮流上阵,手心磨出了水泡也不肯停。赵队长则在一旁指挥,时不时用毛刷清理土壤里的陶片、铜锈,生怕错过任何线索。

挖到第五天下午,终于露出了一块青灰色的石板。石板上刻着模糊的秦代篆文,赵队长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后,辨认出上面的字:“兵甲之藏,以卫陵寝”。“就是这里!”赵队长激动地说,招呼大家一起小心地掀开石板——石板下方,一条狭窄的通道延伸向黑暗,一股带着金属锈蚀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

赵队长打开强光手电,光柱照亮了通道内壁——墙壁上整齐地排列着秦代砖,砖缝里的白灰依然清晰。“这是秦代的‘券顶通道’,保存得太完整了!”李教授忍不住感叹,拿出相机仔细拍摄每一块砖的纹路。

林野第一个走进通道,通道高度不足两米,需要弯腰前行。走了大概三十步,前方突然开阔起来,一个长方形的洞窟出现在眼前——洞窟两侧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青铜剑、弩机、戈、矛等兵器,剑身泛着幽绿的光泽,仿佛刚铸造完成;洞窟中央的石台上,堆着几卷用麻布包裹的竹简,虽然麻布已经腐朽,但竹简依然完好。

“我的天,这简直是秦代兵器库!”阿凯激动得声音都在抖,刚想伸手触摸一把青铜剑,就被赵队长拦住:“别碰!这些兵器表面有一层氧化层,一旦破坏,很快就会锈蚀。咱们得先做好保护措施,用专业的工具把它们转移到恒温恒湿的箱子里。”

考古队的工作人员立刻展开工作,有的用软布包裹兵器,有的用特制的托盘盛放竹简,有的则用仪器检测洞窟内的温湿度。林野和李教授则负责记录每一件文物的位置、形态,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在整理竹简的时候,林野发现其中一卷竹简的末尾,用朱砂写着几行字。赵队长请来研究秦代文字的专家,经过翻译,得知这卷竹简记载的是秦代的“兵法战术”,包括军队布阵、武器使用、粮草运输等内容,填补了秦代军事史研究的空白。

“这些文物的价值太大了!”赵队长激动地说,“尤其是这卷兵法竹简,比《孙子兵法》的秦代版本还要完整,对研究秦代军事制度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张科长也赶紧给文物局总部打电话,汇报这一重大发现,申请派专业的文物修复团队前来支援。

就在大家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洞窟突然轻微震动了一下,顶部的泥土簌簌落下。赵队长脸色一变:“不好!可能是通道的券顶出现了松动,咱们得赶紧把文物转移出去,避免发生塌方!”

大家加快速度,将最后几件兵器和竹简装进保护箱后,迅速撤离洞窟。刚走出通道,身后就传来“轰隆”一声巨响——洞窟顶部的部分券顶坍塌了,幸好撤离及时,没有造成文物损坏和人员受伤。

“好险!”阿凯拍着胸口,大口喘着气,“这秦代的洞窟也太不结实了,还好咱们动作快!”赵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秦代的券顶是用砖和白灰砌筑的,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化,早就不牢固了,刚才的震动很可能是清理封土时引发的。不过没关系,重要文物已经安全转移,接下来就是修复和研究了。”

接下来的一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兵器和竹简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用特殊的溶液清理青铜兵器表面的锈迹,在剑身涂抹保护剂;用蒸汽软化竹简上的污垢,小心翼翼地展开每一片竹简,进行拍照、编号、拓印。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学习修复技术,虽然只是打下手,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在修复工作间隙,赵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秦始皇陵博物院。站在兵马俑坑前,看着成千上万的兵马俑整齐排列,林野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的军威。赵队长指着一尊兵马俑说:“这些兵马俑每个都有不同的表情、发型、服饰,是秦代工匠精心制作的‘地下军团’。而你们发现的青铜兵器坑,就是这个军团的‘武器库’,两者相互印证,让我们对秦代的军事制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离开博物院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赵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青铜兵器坑,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帮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以后要是还有新的考古发现,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赵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后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西安。赵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青铜剑模型:“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青铜剑复刻的,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西安之行,记住秦代文明的辉煌。”

林野接过剑模型,紧紧握了握赵队长的手:“谢谢您,赵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保护更多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咱们国家的历史。”

车慢慢驶出西安市区,古城墙和钟鼓楼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心里满是期待。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爷爷日记里说,安阳殷墟遗址附近有个秘密窖藏,里面可能藏着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咱们下一站就去安阳!”

大家都欢呼起来,阿凯赶紧拿出手机,开始查安阳的美食:“我听说安阳的道口烧鸡特别有名,还有扁粉菜,这次一定要好好尝尝!”张科长笑着说:“殷墟是商代的都城遗址,甲骨文的发现地,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

车一路向东,窗外的景色从平原变成了丘陵,远处的太行山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林野看着怀里的日记,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殷墟遗址的秘藏,保护好商代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商代文明的璀璨。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安阳的殷墟遗址,还有那些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商代文物,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也会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历史宝藏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血脉永远延续。

车刚驶入安阳地界,窗外的景色就从平原渐变成起伏的丘陵,远处的太行山像一道青灰色的屏障横亘在天际。林野把车窗降下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风灌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又开始微微发烫——这是靠近古遗迹的熟悉信号。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秦代青铜剑模型,冰凉的金属触感与敦煌壁画集、楼兰石片、藏族转经筒和苗族平安坠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探寻之旅。

“终于要见甲骨文了!”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路边的殷墟遗址指示牌不停按快门,“之前在历史课上学甲骨文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刻在石头上的,没想到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次一定要亲眼看看!”他背上的防水包比在西安时更沉,里面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和纪念品,还多了本刚买的《甲骨文入门》,书页上已经画满了他标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