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0章 尸易无限(145)(第2页)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三星堆考古发掘报告》,封面上印着青铜神树的黑白照片。他推了推眼镜,指着窗外:“三星堆文化距今约3000-5000年,是古蜀文明的核心,以神秘的青铜器物、黄金制品和玉器闻名。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除了已发掘的1、2号祭祀坑和新发现的3-8号坑,遗址西北侧还有一片未被探索的区域,物探显示地下存在密集的金属信号,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更完整的青铜礼器群,甚至能解开古蜀文明突然消失的谜团。”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乡间公路上平稳行驶:“我已经联系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他们派了三星堆考古队的郑队长接应咱们。郑队长参与过新祭祀坑的发掘,对遗址的地质结构和文物分布了如指掌,还破解过不少青铜器物的纹饰密码。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郑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深灰色的工装服,袖口沾着些铜锈色的粉末,手里拿着一个装着青铜残片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良渚发现玉器窖藏的事,考古圈都传开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三星堆的秘密,我特别期待——尤其是你这罗盘,听说帮你们找到了不少遗迹?”
走进会议室,郑队长把一张巨大的三星堆遗址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重点勘探区”的区域:“这片区域的磁法勘探数据很异常,金属信号密集且强度高,不像自然形成的矿脉。结合《蜀王本纪》里‘蚕丛氏纵目,始称王’的记载,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未被发现的‘王室祭祀窖藏’,用来存放古蜀国王室的重要礼器。但这片区域的土壤层很特殊,代的防洪沟,一旦破坏会引发塌方。”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飞速转动几圈后,突然稳稳指向勘探区的正中央:“郑队长,您看这里——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古蜀文明的祭祀遗址通常与‘天地对应’有关,正中央对应‘天枢’方位,很可能就是窖藏的核心入口。而且罗盘的震动比之前都强,说明
郑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这片区域的正中央有一处不起眼的土丘,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土丘的形状很规则,像是人工堆筑的‘封土台’,用来掩盖窖藏入口!”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郑队长在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用无人机航拍地形,用高精度磁法仪和探地雷达扫描地下结构;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三星堆已出土器物的纹饰和工艺。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郑队长学习识别青铜器物的锈色,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青铜面具、神树的草图,甚至尝试临摹器物上的“巴蜀图语”。
第四天一早,探地雷达传来重大发现——在土丘下方四米处,探测到一个约三十平方米的大型空洞,空洞内有多个高强度金属信号源,形态酷似青铜神树和面具的轮廓。郑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规模比之前的祭祀坑还大,肯定是王室级别的窖藏!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清理封土,注意动作一定要轻,三星堆的青铜器物很脆弱,稍微用力就可能断裂。”
清理封土的工作异常艰难。土丘的封土经过数千年的压实,坚硬得像岩石,阿凯轮流上阵,手心磨出了水泡,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却丝毫不敢懈怠——他们知道,每一次敲击都可能关系到文物的安危。郑队长则在一旁指挥,时不时用手触摸土壤,凭借经验判断是否接近文物层。
挖到第七天下午,终于露出了一块青铜器物的边缘。郑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一点点被扫去,一只青铜神鸟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神鸟的羽毛纹饰细腻入微,翅膀上还残留着淡淡的朱砂痕迹。“是三星堆晚期的青铜神鸟!”郑队长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这工艺、这纹饰,和祭祀坑出土的神树配件完全吻合,说明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文物逐渐显露出来——一尊半人高的青铜纵目面具,眼球外凸,耳廓宽大,面具表面还刻着细密的云雷纹;一棵残缺的青铜神树,树干上缠绕着青铜龙蛇,枝头站着几只青铜神鸟;还有几件黄金制品,包括黄金杖的残段和黄金面罩的碎片。窖藏的角落,还堆着几箱龟甲和兽骨,上面刻着一些从未见过的符号,比甲骨文更原始,也更神秘。
“我的天,这简直是古蜀文明的博物馆!”阿凯激动得捂住嘴,生怕呼吸太用力会损坏文物,“这纵目面具比纪录片里看的还震撼,感觉它的眼睛能看透千年!”郑队长笑着说:“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像有一个方形的青铜容器。”
林野顺着郑队长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纵目面具下方,有一个边长约一米的青铜方尊,尊身上刻着复杂的“巴蜀图语”,四角还装饰着青铜兽首。他和郑队长一起,用特制的吊带轻轻将方尊吊起——方尊打开的瞬间,大家都屏住了呼吸:里面装着一卷用丝绸包裹的竹简,虽然丝绸已经碳化,但竹简依然完好,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正是之前在龟甲上看到的神秘符号。
“这是古蜀文明的‘文字档案’!”李教授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之前一直有人说古蜀没有文字,现在终于找到了证据!这些竹简和符号,能帮我们解开三星堆的所有谜团!”张科长赶紧给文物局总部打电话,申请派全国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和文字破译团队前来支援。
就在大家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窖藏突然剧烈震动了一下,顶部的泥土大量落下,地面出现了明显的裂缝。郑队长脸色一变:“不好!钙化层被破坏,引发了局部塌方!大家赶紧把重要文物转移出去,尤其是竹简和青铜方尊!”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用防水布包裹竹简,用特制的泡沫箱固定青铜面具和神树,阿凯甚至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裹住黄金杖残段。就在最后一件文物被转移出去的瞬间,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窖藏的顶部完全坍塌,扬起的尘土弥漫了整个现场。
“好险!”阿凯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刚才我还以为要被埋在里面了,幸好咱们动作快!”郑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这片区域的地质结构本来就不稳定,加上钙化层被破坏,塌方是难免的。不过万幸,重要文物都安全转移了,这比什么都重要。”
接下来的两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用特殊的化学溶液清理青铜器物表面的锈迹,用微晶石蜡填补神树的残缺部分;用低温冷冻技术修复碳化的丝绸,用高清扫描设备记录竹简上的每一个符号。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帮忙,虽然只是做些传递工具、记录数据的小事,但也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比如如何通过青铜的锈色判断年代,如何用显微镜观察竹简上的细微划痕。
在修复工作间隙,郑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站在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青铜神树、纵目面具和黄金杖,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蜀先民举行祭祀仪式的盛大场景。郑队长指着一尊青铜大立人像说:“这些文物不仅是古蜀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证明——你看这立人像的服饰纹饰,和中原商朝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但造型又充满了蜀地的独特风格,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文化交流。”
离开博物馆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郑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王室祭祀窖藏,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简直是‘考古神器’,帮我们找到了连仪器都差点错过的入口。以后要是还有新的发现,我们第一个联系你们!”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郑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后不管是三星堆,还是其他遗址,只要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三星堆。郑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青铜纵目面具复刻模型:“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面具缩小复刻的,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三星堆之行,也希望你们能继续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蜀文明的秘密,还等着你们去揭开更多。”
林野接过面具模型,紧紧握了握郑队长的手:“谢谢您,郑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三星堆,了解古蜀文明的璀璨。”
车慢慢驶出三星堆遗址区,窗外的稻田和蜀葵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良渚玉琮、甲骨文摆件、秦代青铜剑模型,还有刚得到的青铜面具,每一件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大门。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手里还拿着刚买的四川麻辣兔头,正吃得津津有味。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爷爷日记里说,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都城,里面有个秘密窖藏,藏着夏朝的青铜礼器和‘九鼎’的残片,咱们下一站就去洛阳!”
大家都欢呼起来,张科长笑着说:“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关键,要是能找到九鼎残片,就能证明夏朝的存在,这可是考古界的大事!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揭开夏朝的神秘面纱。”
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从蜀地丘陵变成了中原平原,远处的黄河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波光。林野看着怀里的日记,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二里头遗址的秘藏,保护好夏朝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了解“华夏”二字的真正含义。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二里头遗址,还有那些沉睡了四千多年的夏朝文物,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也会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历史宝藏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火种在时光长河中永远燃烧。
车过黄河大桥时,洛阳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渐清晰,远处的邙山像一条沉睡的巨龙,守护着这片承载了十三朝历史的土地。林野把车窗降下,带着黄河水汽的风灌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震动——比在三星堆时更甚,仿佛在与地下的夏代文明产生深度共鸣。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复刻模型,冰冷的金属触感与良渚玉琮、甲骨文摆件等纪念品相互碰撞,像是在诉说一段跨越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之旅。
“终于要找夏朝的文物了!”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路边的牡丹花丛不停按快门,“之前历史老师说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可一直没找到确凿证据,这次要是能见到九鼎残片,咱们可就成‘历史见证者’了!”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多了本刚买的《二里头考古探秘》,书页上已经画满了他标注的重点,比如“绿松石龙形器”“青铜爵的造型特点”,甚至还模仿夏代陶器的纹路画了几笔。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二里头遗址考古报告》,封面上印着二里头宫殿遗址的航拍图。他推了推眼镜,指着窗外:“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被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出土过绿松石龙形器、青铜礼器等重要文物。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遗址东北部有一片区域的土壤异常,磁法信号显示地下存在大型金属器物,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记载夏代历史的甲骨或青铜铭文,甚至能找到‘九鼎’的线索——要知道,九鼎可是夏代的镇国之宝,象征着天下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