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4章 尸易无限(149)(第3页)
苏晓赶紧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关于玉矿的章节:“爷爷说古蜀人采玉用的是‘火攻法’——先把石头烧热,再浇冷水,让石头裂开,这样就能轻松开采玉矿。矿坑里应该会有火烧的痕迹,还有用来盛水的陶罐碎片。”郑队长点头:“我们在物探时也发现了高温灼烧的信号,和你爷爷说的‘火攻法’正好对应,这说明咱们找对地方了!”
第二天一早,雨雾还没散,林野和苏晓就跟着郑队长来到竹林下的勘探区。队员们已经用黄色的警示带围好了挖掘范围,地上插着几根标记桩,对应着物探发现的矿坑入口位置。“咱们今天先挖三个探方,看看矿坑的结构,再确定后续的挖掘方案。”郑队长说完,示意队员们开始清理表层的竹叶和泥土。
林野和苏晓拿着小铲子,跪在地上小心地清理泥土。竹叶腐烂后形成的腐殖土很松软,一铲子下去就能挖起一大块,但他们不敢用力——生怕破坏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发出“咔嗒”一声。“有东西!”她赶紧停下,用软毛刷小心清理周围的泥土,一片浅绿色的玉片渐渐显露出来,玉片的边缘很整齐,显然是人工切割过的。
“是古蜀玉片!”郑队长凑过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玉质是典型的‘雅安绿’,和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材质一致。边缘的切割痕迹很清晰,应该是当年采玉时留下的‘毛胚料’,还没来得及加工成玉器。”林野也赶紧加快速度,他的探方里很快也出现了玉片,还有几块带着灼烧痕迹的石头,石头表面有明显的裂纹,正是“火攻法”留下的痕迹。
挖到下午时分,三个探方里都有了重要发现:第一个探方里出土了十几块玉片和一把木质的采矿工具,工具的头部还残留着玉矿的粉末;第二个探方里发现了几个陶罐碎片,罐身上刻着和金沙遗址玉器一致的纹路,里面还残留着少量的水锈,证明是当年用来盛水的工具;第三个探方里则露出了矿坑的边缘,矿坑的墙壁上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还能看到火烧后留下的黑色印记,和苏晓爷爷笔记里的描述完全吻合。
“这矿坑比咱们想象的还大!”郑队长看着探方里的矿坑边缘,兴奋地说,“从痕迹来看,这个矿坑至少使用了几百年,是古蜀人重要的玉料来源地。咱们得赶紧扩大挖掘范围,看看矿坑里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发现,比如当年的玉器加工区,或者记录采矿情况的符号。”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扩大了挖掘范围,更多的文物渐渐显露出来:矿坑深处发现了一个小型的玉器加工区,地上散落着大量的玉屑和磨制工具,还有几件未完成的玉器毛坯,包括玉璋、玉璧的雏形;矿坑的墙壁上刻着一些简单的符号,经过解读,这些符号记录了采矿的日期和玉料的产量,甚至提到了“向三星堆运送玉料”,进一步证明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与这个玉矿的联系。
最让人惊喜的是,在矿坑的西北角,考古队发现了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储物洞”,洞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块完整的玉料,还有几卷用丝绸包裹的玉饰,丝绸虽然已经腐朽,但玉饰保存完好,上面刻着精美的太阳鸟纹路,和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盘遥相呼应。“这些玉料和玉饰,应该是当年准备运走的‘成品’,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被留在了矿坑里。”林野拿着一块玉饰,在放大镜下观察,“你看这纹路的精细度,和金沙遗址的玉器完全一致,说明是同一批工匠制作的。”
苏晓则在储物洞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块巴掌大的青铜牌,牌上刻着和星图一致的坐标,还有一行“巴蜀图语”。经过解读,这行文字的意思是“玉料运至三星堆,供祭神之用”。“这就证明了这个玉矿不仅为金沙遗址提供玉料,还为三星堆供应,是古蜀文明重要的‘玉料基地’!”苏晓激动地把青铜牌递给郑队长,“爷爷的笔记里说‘古蜀玉脉通三星,金沙承之传后世’,现在终于找到证据了!”
就在挖掘工作顺利进行时,林野突然发现手里的青铜罗盘震动得越来越厉害,指针一直指着矿坑的深处,像是在提示那里有重要的东西。“郑队长,矿坑深处可能还有其他发现!”林野赶紧把罗盘递给郑队长,“罗盘的反应比之前强很多,
郑队长接过罗盘,又看了看矿坑深处:“咱们确实还没挖到矿坑的最底部,之前因为担心结构不稳定,没敢继续往下挖。既然罗盘有反应,咱们就小心点,再往下挖一米看看。”队员们立刻拿来加固设备,用钢管支撑住矿坑的墙壁,然后小心翼翼地向下挖掘。
挖了大概一个小时,苏晓的软毛刷突然碰到了一个金属物体,她赶紧停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随着泥土逐渐剥离,一个青铜打造的“玉矿令牌”渐渐显露出来,令牌上刻着一只展翅的太阳鸟,鸟的爪子抓着一块玉料,令牌的背面刻着“蜀玉之主”四个字。“是‘玉矿令牌’!”苏晓激动得声音都在抖,“爷爷的笔记里提到过,这是古蜀人管理玉矿的信物,只有负责采矿的头领才能拥有!”
林野赶紧凑过来,用手电筒照亮令牌:“你看令牌的边缘,有和青铜盒一致的‘地脉纹’,说明这令牌和青铜盒、罗盘是一套的,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信物。而且令牌上的太阳鸟造型,比金沙遗址的金盘更古老,可能是早期的‘太阳鸟图腾’!”
郑队长小心翼翼地把令牌放进保护盒:“这令牌太重要了!它不仅证明了这个玉矿的管理体系,还能追溯太阳鸟图腾的起源,对研究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咱们得赶紧把令牌送到实验室,进行详细的检测和保护,同时继续挖掘矿坑底部,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信物。”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矿坑底部又有了新的发现:一个用玉料打造的“矿坑祭祀台”,台上摆放着几件小型的玉制礼器,包括玉琮、玉璋,还有一个刻着星图符号的玉盘;祭祀台旁边发现了几具完整的骨骼,经过鉴定,这些骨骼属于当年的采矿工匠,骨骼旁边还放着他们生前使用的采矿工具,显然是古蜀人“以人祭矿”的遗迹,反映了当年采矿活动的神圣性。
“以人祭矿”的发现让大家都很震撼,苏晓看着骨骼旁边的工具,眼眶有些发红:“爷爷的笔记里说,古蜀人认为玉矿是‘神山赐予的礼物’,采矿前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山神保佑。这些工匠为了给部落提供玉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太伟大了。”林野拍了拍她的肩膀:“咱们会好好保护这些遗迹,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贡献,这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考古队在玉矿遗址的挖掘工作持续了一个月,共出土了玉料、采矿工具、祭祀礼器等文物上千件,还发现了完整的矿坑结构和“火攻法”采矿的遗迹,为研究古蜀文明的采玉技术、管理体系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挖掘工作结束后,四川省文物局决定在玉台山脚下建立“古蜀玉矿遗址博物馆”,将出土的文物和矿坑遗迹保护起来,向公众开放。
开馆当天,林野和苏晓作为重要贡献者,受邀参加了开馆仪式。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玉矿令牌”、采矿工具和玉料,林野的心里满是感慨。郑队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林,苏丫头,谢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的罗盘和爷爷的笔记,咱们可能还找不到这个玉矿遗址,更解不开古蜀文明的这些谜团。”
苏晓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且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对了,郑队长,星图上还有几个未知的坐标,咱们接下来要不要去看看?比如云南的‘古滇国遗址’,爷爷的笔记里也提到过那里有重要的文物。”郑队长眼睛一亮:“我正想跟你们说这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经联系我了,说他们在星图标注的位置发现了古滇国的遗迹,邀请咱们一起去勘探。你们愿意去吗?”
林野和苏晓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兴奋。林野掏出青铜罗盘,罗盘的指针正指向南方,微微颤动着,像是在呼应远方的古滇国遗址。“当然愿意!”林野说,“咱们不仅要找到古滇国的文物,还要解开更多中华文明的谜团,完成爷爷们的心愿。”
开馆仪式结束后,林野和苏晓回到驻地,开始收拾行李。苏晓把爷爷的笔记本和“玉矿令牌”的照片放进背包,林野则小心翼翼地把青铜罗盘收好——这两个罗盘,已经陪伴他们走过了三星堆、金沙遗址和玉矿遗址,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发现,接下来,它们还会继续指引着他们,去探索更多未知的文明宝藏。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郑队长,坐上了去云南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时,林野看着窗外的蓝天,手里紧紧攥着青铜罗盘。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古滇国遗址里,可能藏着古滇人独特的青铜文化和祭祀习俗,甚至能找到古蜀文明与古滇文明交流的证据。
飞机渐渐靠近云南,远处的滇池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古滇国遗址,我们来了!